组胚习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组胚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4、螺旋器:也称Corti器,位于膜窝管的基底膜上,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支持细胞主要有柱细胞和指细胞。毛细胞是感受听觉的细胞,坐落在指细胞之上,分内、外毛细胞。两者数量之比是1:4,毛细胞上方悬有盖膜。螺旋器基底部中有听弦,螺旋神经节神经元周围突末梢与毛细胞形成突触,中枢突组成耳蜗神经。螺旋器是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的刺激。

四、问答题:

1、简述眼球球壁的结构。

答:眼球壁由外至内可见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三层结构:

1)纤维膜由角膜和巩膜组成。其中前1/6为角膜、后5/6为巩膜,两者交界处为角膜缘。 2)血管膜是富含血管和色素细胞的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色素膜。血管膜自前向后依次可分为虹膜基质、睫状体基质和脉络膜三部分。

3)视网膜由虹膜上皮、睫状体上皮和视部组成。 2、简述角膜透明的基础。

答:角膜内无血管和淋巴管,无色透明、略向前方突出、后缘与巩膜相连、角膜自外向内分为以下五层:角膜上皮、前界层、角膜基质、后界层、角膜内皮。角膜上皮为复扁平上皮、由5-6层细胞组成。基底部平坦整齐。基底层细胞再生能力很强。上皮内无黑素细胞。前界层为厚约6-19cm的透明均质膜、含有很细的胶原原纤维和基质、呈透明均质状、损伤后不能再生。角膜基质约占角膜全厚的9/10,由大量与表面平行排到的胶原板层组成、每一板层含大量平行排列的胶原原纤维,其纤维纤细、直径一致,约35nm,其间含有丰富的糖胺多糖(透明质酸)。相邻板层的原纤维排列呈互相垂直的关系。板层之间含扁平并具有细长突起的成纤维细胞。后界层也是一层透明的均质膜,厚约5-10cm、结构同前界膜。

角膜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蛋白质、参与后界层的形成和更新。角膜上皮损伤后不能再生。

3、试述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结构功能的异同点 相同点有如下两方面:

结构上:两种视细胞均从胞体分别发出内突和外突。外突又分为外节和内节,内节是合成蛋白质的部位,外节上有质膜内褶形成的膜盘,膜盘上载有感光物质。 功能上:均有感光功能。 不同点如下表:

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外突的形状 杆状 锥形

结构 膜盘 多数形成独立的膜盘 多数不与质膜脱离

感光物质 视紫红质 红敏、绿敏和蓝敏视色素 功能 能感受弱光刺激 能感受色觉和强光刺激 相关疾病 维生素A不足引起夜盲症 色盲

分布 视网膜黄斑以外的周围部 主要集中在黄斑中央处

第十章 循环系统 一、选择题 【A型题】

1、A 2、C 3、D 4、C 5、A [X型题]

1、ABD 2、ABD 3、ABD

二、填空题

1、颈动脉体,主动脉体,颈动脉窦 2、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血窦 3、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 三、名词解释

1、血窦:又称窦状毛细血管,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内皮细胞间隙较大,基膜不连续或根本缺如,从而易化了大分子物质或血细胞出入血液。血窦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不同器官内的血窦结构有较大差别。

2、浦肯野纤维:是一种特化的心肌细胞,位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浦肯野纤维短而粗,形状不规则,胞质中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糖原,但肌原纤维较少,故在HE染色切片中颜色较心肌细胞浅。细胞间有较发达的缝隙连接,且与心室肌纤维相连,能将冲动快速传递到心室各处,引发心室肌的同步收缩。

3、微循环:指从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一般由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和微静脉组成。 四、问答题:

1. 试述各类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分布及功能意义。 根据毛细血管的超微结构特点,可分为三种类型:

(1)连续毛细血管:其内皮细胞相互连续,细胞间有紧密连接,胞质中有大量的吞饮小泡,基膜完整。主要通过内皮细胞吞饮小泡来完成血液与组织液间的物质交换。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胸腺和肺等处。

(2)有孔毛细血管:其内皮细胞不含核部分极薄,有许多贯穿胞质的内皮窗孔,一般有隔膜封闭,有连续的基膜。分布于胃肠粘膜、某些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球等处。

(3)血窦:或称窦状毛细血管,血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内皮细胞间隙较大,基膜不连续或缺陷,易化了大分子物质或血细胞出入血液。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中。

2、试述血管壁的一般结构

除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外,所有血管的管壁均可由内向外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组成。 1.内膜:血管壁的最内层,由内皮和内皮下层组成。

2.中膜:在大动脉为数十层的弹性膜为主要成分,在其余血管为厚度不一的平滑肌成分 3.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

3、试述心脏壁的结构 答:心脏壁的组织结构

心内膜:心内膜由内皮和内皮下层组成;在心室,心内膜下层中有心脏传导系统的分支; 心肌膜:心肌膜主要是由内纵行、中环行和外斜行三层心肌细胞组成; 心外膜:心外膜为心包的脏层。

第十一章 皮肤 一、选择题 [A型题]

1、B 2、B 3、B [X型题]

1、AC 2、ABCD 3、ABC

二、填空题

1、表皮 真皮 皮下组织

2、毛、皮脂腺、汗腺、指/趾甲 三、名词解释

1、角质形成细胞:是构成皮肤表皮、毛发和指(趾)甲的主要细胞成分。细胞形态可随存在部位和功能的变化而改变。细胞能合成角蛋白,随着胞质内角蛋白的数量增多,细胞核和细胞器逐渐退化消失,最终整个细胞被角蛋白充填,细胞完全角化死亡。表皮浅层角质细胞间的桥粒解体,角质细胞脱落;但毛发和指(趾)甲的角质细胞间细胞连接依然存在,角质细胞不脱落。

2、表皮:位于皮肤浅层,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构成。厚表皮从基底面到表面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薄表皮由基底层、棘层、颗粒层和角质层构成,细胞层数较少,缺乏透明层。构成表皮的细胞按形态和功能分为角质形成细胞和非角质形成细胞两类。 3、真皮:是皮肤深层,位于表皮下方的结缔组织,分为乳头层和网织层。乳头层由薄层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向表皮突出形成真皮乳头;网织层紧邻乳头层下方,由较厚的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其中含粗大的胶原纤维束、丰富的弹性纤维、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

4、毛球:是毛根和毛囊末端融合为一体而形成的膨大结构。毛球底面有结缔组织突入其中形成的毛乳头。毛球是毛和毛囊的生长点,毛乳头对毛的生长起诱导和营养作用。毛球的上皮细胞称毛母质,属干细胞,能增值分化形成毛根和毛囊上皮性鞘的细胞。毛母质间有散在的黑素细胞,将形成的黑素颗粒转送到毛根的上皮细胞中。 四、问答题:

1、试述皮肤的光镜结构。

皮肤可分为表皮和真皮,表皮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基底部部凹凸不平,由内向外可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由角质形成细胞构成。非角质形成细胞包括黑素细胞,郎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

表皮下为真皮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的乳头层和由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网织层组成,在乳头层内可见触觉小体。深部为皮下组织。 2、试述毛的基本结构。

毛分为毛干、毛根和毛球三部分。露在皮肤外的为毛干,埋在皮肤内的为毛根;包在毛根外面的上皮和结缔组织形成的鞘成为毛囊;毛根和毛囊下端合为一体,膨大成毛球,毛球底面有结缔组织突入其中形成的毛乳头,毛乳头对毛的生长起诱导和营养作用。

第十二章 免疫系统 一、选择题 [A型题]

1、D 2、D 3、D 4、B 5、D 6、C 【X型题】

1、ABC 2、ABCD 3、ABC 4、ACD 5、AD 二、填空题

1、皮质 髓质,浅层皮质 副皮质区 皮质淋巴窦,髓索 髓窦; 2、白髓 红髓,动脉周围淋巴鞘 淋巴小结 边缘区,脾索 脾血窦; 三、名词解释

1、淋巴组织: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孔中充满大量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根据其细胞成分、结构和作用不同,通常区分为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

2、淋巴小结:是淋巴组织存在的一种形式,主要由B细胞聚集而成的椭圆形结构。在受抗原刺激后,小结增大,中央出现浅染的生发中心,内有许多呈分裂相的B细胞,还有巨噬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和Th细胞等。有生发中心的称为次级淋巴小结,没有生发中心的称初级淋巴小结。从次级淋巴小结中产生出针对该抗原的幼浆细胞和记忆性B细胞。

3、胸腺小体: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由胸腺上皮细胞呈同心圆排列而成。外层细胞较幼稚,中部细胞较成熟,核退化,胞质中含较多的角蛋白。小体中还常见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小体的功能与培育T淋巴细胞有关。

4、动脉周围淋巴鞘:呈鞘状包绕脾中央动脉的弥散淋巴组织,由大量T细胞核少量巨噬细胞与交错突细胞等构成,相当于淋巴结的副皮质区。

5、血—胸腺屏障:胸腺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称为血—胸腺屏障,由下列数层构成:①连续型毛细血管,其内皮细胞间有完整的紧密连接;②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膜;③血管周隙,内含有巨噬细胞;④上皮基膜;⑤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血液内一般抗原物质和某些药物不易透过此屏障,这对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6、单核吞噬系统:包括结缔组织的巨噬细胞、肝脏的枯否细胞、肺的巨噬细胞、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骨组织的破骨细胞、表皮的朗格汉斯细胞、淋巴组织内的交错突细胞等。细胞形态多样,数量多,分布广,它们都来源于血液内的单核细胞,具有强烈的吞噬功能,还能处理抗原物质并向淋巴细胞呈递抗原决定簇,分泌淋巴因子等,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问答题:

1、 试比较淋巴结和脾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同点。

结构相同点:都属于周围淋巴器官;均以淋巴组织为主要成分;都有被膜和小梁构成间质。

结构不同点:a.淋巴结实质由皮质、髓质及淋巴窦组成,皮质位周边,分为浅层皮质和深层皮质,髓质位于中央;而脾实质则由白髓、红髓和边缘区组成,白髓区分为动脉周围淋巴鞘和淋巴小结,散在于红髓内,两者之间为边缘区。b.淋巴小结在淋巴结皮质浅层,而脾小结散在,且伴有中央动脉。c.弥散淋巴组织在淋巴结构成皮质深层和条索状的髓索,而脾索则位于红髓的脾窦之间,且淋巴组织内含大量血细胞。d.淋巴结内有淋巴窦。皮质淋巴窦有输入淋巴管通入,髓质淋巴窦则与输出淋巴管相通,而脾内为血窦。淋巴窦和血窦各有特点。e.淋巴结的被膜薄,小梁细,均由结缔组织构成。脾的被膜与小梁较发达,且含平滑肌。 功能相同点:a.淋巴结和脾都产生淋巴细胞 b. 为免疫应答场所。

功能不同点:淋巴结过滤淋巴液,对淋巴液内的抗原产生免疫应答,而脾是血液滤过器,对血液内的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造血和储血。

2、 试述淋巴结的结构 被膜:

浅层皮质:淋巴小结+弥散淋巴组织

皮质 副皮质区:弥散淋巴组织

皮质淋巴窦:被膜下窦+小梁周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