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岩石学考题及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沉积岩石学考题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55.填隙物:陆源碎屑岩中的胶结物和杂基的称合。

56.杂基:是指与砂、砾一起由机械沉积作用沉积下来的细粒物质,主要为粘土物质、细粉砂、碳酸盐灰泥,粒度小于。

57.胶结物:是指对碎屑颗粒起胶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 58.孔隙:指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占据的部分。

59.沉积岩构造:是指沉积岩的各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 60.次生构造:在沉积物固结成岩之后形成的构造。

61.原生构造:在沉积物沉积过程中,即在沉积物固结成岩之前形成的构造。

62.层理:是岩石性质沿垂向变化的一种层状构造,它通过岩石的成分、结构、按颜色等表现出来,是岩石非均质性的一种表现。

63.纹层(细层):是组成层理的最基本的最小的单位,它之内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层。

64.层系:由许多在成分、结构、厚度和形状上挖的同类型纹层组合而成。它们形成于相同的沉积条件下,是一段时间内水动力相对稳定的产物。

65.层系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岩性基本一致的相似层系,或性质不同但在成因上有联系的层系叠覆组成,中间无明显间断。

66.层:是组成沉积地层的基本单位,由成分基本一致的岩石组成,它是在较大区域内,在基本稳定的自然条件下沉积而成的。层可根据在成分、结构上不连续使邻层分开。 67.流动体制:也就是流态,根据弗劳德数Fr,可分为

68.块状层理:又叫均质层理,层内物质均匀,组成和结构没有差异,不显细层构造的层理,在泥岩及厚层的碎屑岩中常见。

69.韵律层理:在成分、结构、颜色方面,不同的薄层做有规律的出现而构成的层理。

70.序状层理:又叫递变层理,指底部见冲刷面的内部无任何纹层的且由底到顶粒度呈规律性变粗或变细的层理。

71.水平层理:是一种主要产于细碎屑岩和泥晶灰岩中的层理。它的特点是细层平直,且与层面平行;细层较薄。是在水动力条件比较弱的情况下形成的。

72.平行层理:产于砂岩中的纹层平直、平行、层系界面平直的层理。

73.波状层理:是在水介质稍浅的地区形成的一种层理。特点是纹层呈对称或不对称的波状,总的方向平行层面。

74.交错层理:又叫斜层理,它是由一系列斜交于层系界面的纹层组成,斜层系可以彼此重叠,交错

或切割。

75.板状交错层理:是一种层系界面为平面,且互相平行的交错层理。层系底部有冲刷面,纹层从底向上,逐渐变细,也有的纹层向下收敛。

76.楔状交错层理:是一种层系呈楔状形的层理。它的特点是:层系间界面为平面,但彼此互不平行,层系间彼此切割,纹层的倾向和倾角变化不定。

77.槽状交错层理:是一种的底界面为槽形冲剧面的层理。纹层在顶部被切割,底部有冲刷面,且有泥粒。

78.压扁层理:形态上象小层波状层理。它是在水流或波浪作用较强、沙质的沉积、保存比泥质有利时形成的层理。

79.透镜状层理:是沙泥沉积中的一种复合层理,形态上象小型交错层理。是在水流作用较弱,泥质的沉积和保存比沙质有利时形成的。

80.层面构造:在岩石表面呈现出的各种不平坦的沉积构造、痕迹。

81.波痕:是由风、水流或波浪等介质的运动,在沉积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的层面构造,通常表现为一系列分岔的波峰或波谷。 82.波长:相邻波峰或波谷间的水平距离。 83.波高:波峰与波谷间的高差。

84.波痕指数:波长与波高的比值,表示波痕相对高度和起伏情况。

85.波痕不对称指数:缓坡水平投影的距离与陡坡水平投影距离的比值,表示波痕的不对称程度。 86.流水波痕:是由定向的流水形成的,常见于河流和有底流的海、湖近岸地带。波峰和波谷都比较圆滑。

87.浪成波痕:是由产生波浪的动荡水流形成,常见于海,湖浅水地带。波峰尖锐,波谷圆滑。 88.风成波痕:由定向风形成,常见于沙漠及海、湖的近岸地带砂丘沉积中,形状极不对称,波峰波谷都比较圆滑开阔。

89.修饰波痕:是一种复合波痕,由于水位、水流和波浪方向、波及面的变化而导致早先形成的波痕被修饰改造而形成。

90.叠置波痕:在早先形成的大波痕的基础上形成的小波痕。

91.干涉波痕:如果水流的波浪方向不同,形成波峰互不平行但同时形成的波痕。

92.剥离线理构造:①常出现在平行层理的薄层砂岩中,②沿层理面剥开,常出现沟和脊,沟和脊的方向代表水流的方向,③由砂粒在平坦床沙上作连续滚动而留下的痕迹,与平行层理共生。

93.底模:是砂质物充填于泥质物层面上的凹槽和凹坑内,而在砂岩的底面上构成的突出的硬模。 94.侵蚀模:由于水流的涡流对泥质的表面侵蚀,形成许多凹坑,在上覆砂岩的底面上铸成的模。 95.槽模:是一些规则而不连续的突起,呈舌状,突出稍高的一端呈浑圆状,向另一端变宽变平。 96.刻蚀模:水流的流动过程中携带刻蚀工具(如砂砾、介壳),在泥质沉积物表面滚动或间歇性撞击留下凹槽或坑,又被砂质沉积物充填。

97.沟模:砂质岩层底面上一些稍微突起的直线形平行脊状构造,突起通常只有1—2mm,但延长很远且平直。由下伏的泥质岩层面上的细沟被砂质充填而成。

98.梭模(跳模):是砂质层底面上以较规则的间距分布的呈挖棱形的短小脊状体,它是由某些跳动搬运的物体沿流向前进过程中间断地撞击底床所造成的。

99.刷模:是砂质层底面上微呈新月形的短小脊状体,是水流携带的物体偶然地与不规则地重复冲撞底板,而且冲撞时接触的时间长到足以使前进的物体将沉积物推成小丘。

100.锥模:是砂质底面上呈扁长的半圆锥形或三角形的小脊状体。是由于被水流拖运的物体撞击并插入底部沉积物中。而后,因水流作用又向前翻转,抬升以致拨去而成。

101.同生变形构造:指在沉积作用或成岩前,未固结的沉积物发生变形所形成的构造。

102.包卷层理:是指在一个岩层内所发生的纹层盘回和扭曲现象。表现为宽阔的“向斜”和紧密“脊斜”,层内连续,只是层间发生褶皱,而没有断裂,也没有角砾化现象。

103.滑塌构造:指斜坡上未固结的沉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滑动而形成的变形构造。 104.球枕构造:砂岩层被分割成许多紧密或稀疏排列的椭球状或枕状块体。

105.重荷模(负载)构造:在砂岩层底面上由于上下岩层的密度差而形成的瘤状凸起,形状极不规则。

106.泄水构造:快速堆积的沉积物含有大量的水,由于上覆岩层的压力,在泄水过程中形成的构造。 107.干裂:又叫龟裂,沉积物暴露于水面之上而形成的裂纹,在剖面上呈“V”字型,在平面上形似龟裂纹。

108.结核:自生矿物的集合体,主要表现在成分、结构、色与围岩明显不同,呈球状或椭球状。 109.龟背石:是一种特殊的成岩结核,呈不规则同心圆状及放射状裂纹,形似龟背上的裂纹,它是凝胶沉积物形成的结核经过脱水作用而形成的成岩结核。

110.缝合线:在垂直于层面的剖面上,见到的是一些据齿状的纹,形似头盖骨缝合线。为不均匀压溶形成的。

111.晶体印模:主要在泥岩中,由于盐度的增高而形成晶体,晶体可被溶蚀掉,也可被其他物质交代形成假象。

112.叠层石:主要由蓝藻和绿藻生物分泌的粘液粘结碳酸钙质而形成的具叠层构造的岩石,由亮层和暗层组成,亮层以碳酸钙质为主,暗层以蓝、绿藻为主。 113.同生结核:与沉积物同时沉积形成的结核。

114.成岩结核:在成岩阶段形成的结核,为物质重新分配而形成。 115.后生结核:在后生作用阶段,沿节理、裂隙等充填而形成的矿脉。

116.叠锥:在垂直于层面的剖面上,呈“V”字形迭置,平面上呈同心圆状,是漏斗形的圆锥体在垂直于层面方向上叠置排列而成,常与缝合线共生,为压溶作用的结果。 117.继承色:继承色主要取决于碎屑颗粒的颜色。 118.自生色:取决于自生矿物的颜色。

119.次生色:在后生作用阶段或风化过程中新生成的次生矿物所造成的颜色。 120.圆度:碎屑颗粒棱角被磨浊、圆化的程度。 121.球度:碎屑颗粒接近球体的程度。

122.非晶质结构:非晶质胶结物在偏光显微镜下表现为均匀体性质。

123.隐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用肉眼不能分辨晶粒,但在偏光显微镜下能见到微弱的晶体光性。 124.显晶质结构:胶结物结晶粒分布于碎屑颗粒间,因晶粒较大,在手标本上可以分辨。 125.带状结构:胶结物围绕颗粒进行胶结。

126.栉壳状结构:长柱状或纤维状矿物垂直颗粒表面分布。

127.再生加大结构:由于化学溶解和沉淀作用,在颗粒表面形成成分和光性方位基本与颗粒一致的胶结物质。

128.嵌晶(连生)结构:相邻孔隙胶结物连成光性一致的整体,颗粒悬浮之中,由重结晶而成。 129.结构成熟度:碎屑沉积物在其风化、搬运和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于终极结构的程度。 130.砾岩:主要是由粒径大于2mm的圆状或次圆状,含量>50%的砾石组成的碎屑岩。 131.角砾岩:由粒径大于2mm棱角状和次棱角状砾石含量>50%的碎屑组成的岩石。

132.底砾岩:常位于海浸层位最底部,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为海进的开始阶段产物,岩石成分简单,稳定性高的砾石含量较多,分选、磨圆较好。

133.层间砾岩:整合地夹于其它岩层之中,成分较复杂,未经长期搬运和沉积,磨圆、分选较差的砾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