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经济课后习题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国贸经济课后习题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4、两种产品的总产值由下式表示:V=PC*QC+PF*QF 式中,PC与PF分别为棉布与粮食的价格。等价值线(线上任何一点的产出价值不变)的斜率是-PC/PF。经济在Q点生产,Q点就是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最大等价值线的切点。生产可能性边界在Q点的斜率是-PC/PF。因此,多生产一单位棉布的机会成本(用粮食计量)就等于棉布与粮食的价格比。 5、要素价格(factor price),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因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又称生产投入品价格。

6、在相对价格上的变化将通过提高用两种商品衡量的实际工资——同时降低用两种商品计算的实际租金,明确无疑地提高工人的购买力,降低土地购买者的购买力。商品价格的变化不仅会改变收入的分配;而且这种变化总是使得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利,同时使另一种生产要素上的所有者的利益受损。

7、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向性扩张(biased expansion of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即生产可能性边界外扩时,在不同方向上的扩张幅度不一样。 8、预算约束(budget constraint),是指一个国家能够进口的产品是有限的,或者说受到其出口产品数量的限制。等式表示为:DF-QF=(PC/PF)*(QC-DC)。

9、一个开放国家预算约束线有两大特点:第一,预算约束线的斜率为-PC/PF,即棉布的相对价格;第二,预算约束线和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于一点,该点表示在棉布相对价格给定时的产出组合。

10、充裕要素(abundant factor),一个国家供给相对多的生产要素。 11、稀缺要素(scarce factor),一个国家供给相对少的生产要素。 12、要素价格均等化(equalization of factor prices),是指两国间开展贸易后,产品相对价格的趋同导致了两国的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的趋同。 13、特定要素(specific factors),是指锁定在产业中的生产要素。 14、尽管收入分配的影响确实很重要,但大多数经济学家一般不强调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的主要原因有:(1)收入分配效应并不是国际经济学的专题。如果所有的经济变革都只有在衡量了收入分配效应之后才能被允许实行,那么经济进步就会停滞。(2)在贸易后补偿受损者比禁止贸易更合理。(3)在不断增加的贸易往来中,受损者一般比受益者要有组织。因而,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应当更加重视国际贸易的潜在收益,而不是一味强调一个国家中某些集团可能会受到的损失。

本章重点习题(P78)

2、假定在现有要素价格下,棉布生产中每用1英亩的土地就需要投入20小时的劳动,而在生产粮食时,每用1英亩的土地只需投入5小时的劳动。a.假设该经济拥有的总资源量为:600小时的劳动和60英亩的土地。请画图说明资源应如何分配。b.现在假设劳动供给首先上升到800小时,然后是1000小时,再然后是1200小时。请用一幅如图4-9的图展示出资源分配变化的轨迹。c.如果劳动供给继续增加将出现什么样的情形?

a.依题意可知,用盒状图表示,盒宽为劳动总供给,即600;盒高为土地总供给,即60。LC/TC=20/1=20,LF/TF=5/1=5,LC+LF=600,TC+TF=60,联立方程组,解得(LC,TC)=(400,20),(LF,TF)=(200,40),由此可得图如下所示 LF=200 OF C TF=40 TC=20 F OC LC=400

该国用400小时劳动和20英亩土地生产棉布,用200小时劳动和40英亩土地生产粮食。 b.依题意可得,当劳动供给为800时,(LC1,TC1)=(666.6,33.33),(LF1,TF1)=(133.4,26.67) 当劳动供给为1000时,(LC2,TC2)=(933.4,46.67),(LF2,TF2)=(66.6,13.33) 当劳动供给为1200时,(LC3,TC3)=(1200,60),(LF3,TF1)=(0,0) 由此可得图如下所示: OF2 OF1 OF3 TC3=60 TC2=46.67 TC1=33.33 OC L1=666.6 L2=933.4 CC c. 劳动供给继续增加,将会出现一些劳工未使用的,所以生产要素价格将不得不改变,这部分劳工或许将会失业。 3、“世界上一些最贫穷的国家找不到什么产品来出口。在这些国家里,没有一种资源是充裕的。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在一些又小又穷的国家,甚至连劳动也不充裕。”分析上面这段话。

这个问题与在第三章中讨论过的问题相似。重要的不是生产要素绝对充裕,而是它们相对充裕。贫困国家相对于资本发达的国家而言,其劳动力相对充裕。

4、美国劳工运动(基本上代表了蓝领工人,而不是专业人才和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传统上支持政府限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从工会成员利益的角度来看,这个政策是否合理?如何用相关贸易模型的理论来回答本题。

在李嘉图模型中,劳工通过贸易获得购买力的提高。这种结果并不支持工会对来自发展中国家进口限制的要求,因而这个政策不合理。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直接考虑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地理分布对贸易的影响。在这种模式中,美国的低技术工人在贸易中利益受损是因为这个群体代表了这个国家的相对稀缺要素。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来看的结果是支持工会要求对进口限制。在短期内,低技术工人从贸易中是获得利益还是利益受损取决于他们工作在哪个部门,但在理论上,从长远来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结论将主导结果。

第六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

1、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

2、内部规模经济(in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单个产商的规模而不是其所在的行业规模。

3、不完全竞争(imperfect competition),是指市场中至少有一个大到足以影响市场价格的买者(或卖者)。其主要特征有:一是同行业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主要厂商;二是在消费者眼中,各家厂商生产的产品互有区别。

4、完全垄断(pure monopoly),即整个市场只有一个厂商,没有任何竞争。 5、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是厂商多销售1单位产品所获取的额外的或边际的收益。 6、边际收益与价格的关系取决于两点:第一,厂商已销售了多少产品。第二,价格与边际收益之间的差距取决于需求曲线的斜率。需求曲线的斜率表明,垄断厂商为了多销售1单位产品必须降低多少价格。

7、平均成本(average cost),即总成本除以产量。图中用线AC表示。AC=F/Q+c(F为与厂商的产量不相关的固定成本,Q为产量,c为边际成本。) 8、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追加1单位产出的成本。图中用线MC表示。 9、边际收益=MR=P-Q/B,(P为单位产品价格,Q为销量,B为常数)。MR=MC时,垄断厂商利润最大。

10、寡头垄断(oligopoly),即有几家厂商,每家均达到足以影响价格,但没有一家拥有绝对的垄断地位。

11、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并出售相近但不同质商品的市场现象。

12、求利润最大化以及垄断利润为零,即P=AC,即c+1/(b+n)=F/Q+c 13、行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类产品的贸易模式。 14、行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不同类型的产品或不同行业之间的贸易。

15、行业间贸易反映出比较优势,行业内贸易不反映比较优势,行业内贸易的模式是不可预测的,行业内贸易与行业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国家之间的相似性。

16、行业内贸易的重要性:行业内贸易能让各国从更大的市场规模中获益,因此,从国际贸易中可以获取额外的收益,而且比从比较优势种或取得更多。在一些情况下,如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的国家间,贸易能相对容易的被接受,因而在政治上也比较容易得到支持。但在差异显著的国家之间即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并不重要的国家之间进行贸易仍然是个政治问题。

17、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是指针对不同消费者而制定不同价格的行为。

18、倾销(dumping)指厂商对其出口的产品制定一个比其在国内市场要低的价格的行为。 19、倾销成立的条件:一是必须是不完全竞争的行业;二是市场必须被分割,即国内居民不能轻易回购出口产品。

20、相互倾销(reciprocal dumping),是指由于倾销导致的同种产品的双向贸易情形。 21、知识外溢(Knowledge Spillovers),是指包括信息、技术、管理经验在内的各种知识通过交易或非交易的方式流出原先拥有知识的主体。

22、向下倾斜的供给曲线(forward-falling supply curve),是指行业的产出越大,厂商愿意销售其产品的价格就越低。

23、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表示单位产品生产时间与所生产的产品总数量之间的关系的一条曲线。

24、动态收益递增(dynamic increasing returns)是指成本随着累积产量而非当前劳动生产率下降的情形。

25、幼稚工业论(infant industry argument),是指认为通过暂时性的保护能够使得落后产业获取生产经验的观点。

26、区际贸易模式(interregional trade),是指国内不同地区间的贸易的模式。 27、经济地理(economic geography),是指经济学家对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城市崛起及经济间的空间影响等现象建立模型加以研究的一门学科。

本章重点习题(P142~143)

1、分析下列四例,解释每例是外部规模经济,还是内部规模经济:a.美国印第安纳州埃尔

克哈特的十几家工厂生产了美国大多数的管乐器。b.在美国销售的所有本田车要么是从日本进口的,要么是在俄亥俄州的马里斯维尔生产的。c.欧洲唯一的大型客机生产商——空中客车公司的所有飞机都在法国图卢兹组装。d.康涅狄克州的哈特福德成为美国东北部的保险业中心。

例子a和例子d反映了外部规模经济,因为一个行业的生产集中在几个地点降低行业的成本,即使个别公司的经营规模仍然很小。外部经济必然不会导致不完全竞争。地理集中的好处可能包括更多种类的专门服务以支持行业业务、更大的劳动力市场或较厚的投入市场。例子b和例子c反映了内部规模经济和在个别企业出现的程度。某个公司的产品产量较大但平均成本较低。这导致了不完全竞争如石化、飞机和汽车行业。

5、假设单个汽车生产商的固定成本是50亿美元,而每辆车的可变成本是17000美元。厂商越多,竞争越激烈,价格就下降。具体说P=17000+150/n,n为市场上厂商的数量。设美国和欧洲市场上分别有3亿和5.33亿人口。a.在没有对外贸易时,美国和欧洲汽车市场上均衡的厂商数量是多少?b.在没有对外贸易时,美国和欧洲汽车市场上均衡的价格是多少?c.现在假设美欧之间进行自由贸易,美国市场上除了原有的3亿人口外,将增加5.33亿人口。在美国和欧洲汽车市场上将有多少汽车厂商?汽车新的均衡价格是多少?d.美国市场上汽车的价格在b和c中为何不同?自由贸易改善了消费者的福利吗?是怎样改善的?

a.对于美国市场而言,有P=AC,即17000+150/n=nF/S+c,其中F为固定成本,S

为行业总销量,c为边际成本,则有F=5,000,000,000,S=300,000,000,c=17,000,代入式中解得n=3

对于欧洲市场而言,有P=AC,即17000+150/n=nF/S+c,其中F为固定成本,S为行业总销量,c为边际成本,则有F=5,000,000,000,S=533,000,000,c=17,000,代入式中解得n≈4

b.对于美国市场而言,把n=3代入P=17000+150/n,可得P=17050

对于欧洲市场而言,把n=4代入P=17000+150/n,可得P=17037.5

c.对于自由贸易后的市场而言,有P=AC,即17000+150/n=nF/S+c,其中F为固定

成本,S为行业总销量,c为边际成本,则有F=5,000,000,000,S=833,000,000,c=17,000,代入式中解得n≈5,把n=5代入P=17000+150/n,可得P=17030

d.这有助于解释近几十年来因为贸易变得更加自由而在某些行业中发生的合并,如

福特收购捷豹,戴姆勒 - 奔驰收购克莱斯勒等。在美国和欧洲价格都一样跌至$17,030。此外,在两个市场上品种都增加了:在美国,自由贸易前消费者可以在三个品牌之间进行选择;现在他们可以在五个品牌之间进行选择。在欧洲,自由贸易前消费者可以在四个品牌之间进行选择;现在他们也可以在五个品牌之间进行选择。

7、评价下述情形中规模经济与比较优势的相对重要性:a.世界上大部分的铝是由挪威或加拿大冶炼的。b.世界上半数的大型喷气式客机在西雅图生产。c.美国和日本生产了大部分的半导体。d.大部分苏格兰威士忌产自苏格兰。e.许多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产自法国。

a. 生产相对较少的地方,建议在生产中采用外部规模经济。如果这些操作都很大,也可以在生产中采用大的内部规模经济。

b.由于飞机生产的规模经济显著, 它往往是一个小数目(不完全竞争)公司在数量有限的地点进行。例如一个这样的位置是西雅图,波音公司生产飞机的地方。 c. 由于半导体生产的外部规模经济显著,半导体行业往往集中在某些地理位置。如果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半导体产业是建立在一个特定的位置,该国出口的半导体是由于规模经济而不是比较优势。 d. “真正的”苏格兰威士忌只能来自苏格兰。苏格兰威士忌的生产需要一个熟练酒糟技术的人集中在该地区。此外,土壤和气候条件有利用于在苏格兰当地生产的谷物。这反映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