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笔记整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笔记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但是经不起上流社会的诱惑。3年的巴黎生活使他看清了社会的本质:法律和道德对有钱人无效,财产才是金科玉律。于是他决定走另一条道路:往上爬!不顾一切地往上爬2 经过人生两个导师的教唆,拉斯底涅开始了明显的蜕变。鲍赛昂夫人亲自教他读\人生这部分\培养他自私自利的人生观,传授他以牙还牙对付社会和个人的伎俩。最后鲍赛昂夫人的隐退使他进一步认识到金钱的重要作用。伏脱冷要求拉斯底涅同自己合伙,教他与维多莉恋爱,自己杀死维多莉的哥哥,以获取泰伊番的财产。他还用赤裸裸的语言剖析社会的本质。伏脱冷后来被米旭诺以3000法郎卖给当局,使拉斯底涅进一步相信伏脱冷利己主义社会本质的剖析。3高老头的苦难和死亡,最后完成了他的社会教育。当他埋葬了高老头后,埋掉了最后一点人性。这曾清白的青年,已堕落成向财富和权势进攻的资产阶级野心家。

意义:小说通过拉斯底涅的演变,反映了贵族阶级的衰亡和资产阶级的兴起,揭露了金钱的罪恶。

论述《高老头》的艺术特色。

1 结构精致,情节富有戏剧性。小说围绕拉斯底涅向上爬安排情节,有主有次、多情节、多故事。拉斯底涅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其它人主要围绕他的性格形成而展开的。伏脱冷完成了教育的使命后被捕;鲍赛昂夫人完成任务后隐退;高老头的悲剧促进了他性格的最后形成。2 从现实的精致观察进行精确生动的典型环境的描写对典型环境的描写为人物性格发展提供依据。如伏盖公寓的颓废、寒酸与上流社会灯红酒绿形成强烈的对比,刺激出拉斯底涅向上爬的野心,形成了典型环境相适应的典型性格。

3广泛地运用了对比的原则。如高老头对女儿的溺爱与泰伊番将女儿赶出家门;高老头的痴情与女儿的绝情,从中引出抑恶扬善的教训。(人物对比)上流社会和伏盖公寓下层社会对比,刺激了拉斯底涅的野心,揭露了贵族表面兴盛和资产阶级暴发户的粗俗。(环境对比)

4语言多姿多彩、比喻深刻人物语言充分个性化:如伏脱冷语言锋利、充满强烈味、**裸一针见血;高老头的语言中充满对女儿的痴情。比喻:高老头没钱是遭到女儿们的遗弃\就像柠檬榨干了\,她们\把剩下的皮扔在街上\。 5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高老头的父爱持久不变;同为野心家拉斯底涅涉事不深,伏脱冷老谋深算。

狄更斯 (英)

19世纪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

简述《艰难时世》的主要思想内容。

1它反映了40-50年代英国的劳资矛盾(社会的根本矛盾)。作者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揭露了当时的繁荣盛世其实就是冷酷的扼杀人性的艰难时世。2小说通过葛雷硬、庞得贝为代表的利己主义和\事实哲学\,抨击了资产阶级剥削的理论基础-功利主义哲学,揭露其扼杀人性的罪恶。3小说通过以西丝为代表的善良人感化冷酷的资产阶级的设想。集中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作者解决矛盾的方案是人性感化。

简析《双城记》的写作目的和思想内容。

双城记》是狄更斯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达到成熟时期的杰作 一写作目的:作者想借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经验向英国统治者敲起警钟,具有明显的借古喻今的现实意义。

主题思想: 1对贵族阶级做彻底的否定。 小说通过梅尼特医生给朝廷的揭发信落到侯爵兄弟手中,以及被捕人狱18年之久的情节描写。无情地揭露了腐败了的统治阶级 政体、法律制 2描写了法国人民在封建 下的悲惨生活。 3生动描绘了法国大革命中巴黎人民攻打巴斯

17 / 29

底狱的情景和惩罚压迫者的历史画面,反映了法国大革命轰轰烈烈的斗争场面,准确而又形象地展示了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必然性。 4小说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简析《双城记》的艺术特色。

一 结构复杂严谨,由三个对立而又相交织的线索组成。梅尼特医生的故事;贵族后代代尔那的故事;革命者得伐石太太的故事。体现了情节的丰富性和结构完整性的统一。

二 浪漫色彩和现实手法有机结合。1浪漫色彩:小说情节波澜起伏、紧张生动又富有戏剧性。 2写实手法:对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及场面的描写。

三 大笔勾勒和精雕细刻有机结合1大笔勾勒:巴黎人民起义。2精雕细刻:人物肖像、心理及叙述事件。

综合论述题

从《双城记》看狄更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双城记》中狄更斯以自己的人道主义准则来评价法国大革命前的封建贵族政权和大革命胜利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1同情法国人民的悲惨生活。如正直的知识分子梅尼特医生给朝廷的揭发信落到侯爵兄弟手中,以至被投入监狱18年之久。他的行为不为生活所容,最后家破人亡。

2同情法国大革命,描写了法国大革命的场面展示了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必然性。小说生动的描绘了法国大革命中巴黎人民工攻打巴士底狱的情景和惩罚压迫者的历史画面。表现了人民的愤怒、仇恨、革命情绪,描绘了封建贵族和广大人民的尖锐矛盾,封建压迫剥削所造成的贫穷和饥饿是革命的根源。谴责了暴力领袖得伐石太太。她凶狠、可怕、冷酷无情、杀人的疯狂及无止境的复仇,不惜秧及无辜。得伐石太太最后和保姆扭打致死,以此来表明人道对暴力的胜利。对得伐石太太的革命政权是否人道的问题,作者对次表示了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梅尼特医生和代尔那都是人道主义的化身,和他们相比得伐石太太是不人道的,因次苦大仇深的得伐石太太被描绘成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作者企图用阶级调和解决阶级矛盾和复杂的社会现象。他希望统治阶级能理智地进行一次改革,富人与穷人之间用爱代替恨。作者对革命和革命者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认为人民的革命是正义的,但又认为过火。得伐石太太的结局,说明了作者的观点

4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典型代尔那自动放弃贵族特权,为营救管家而被捕入狱卡尔登被作者描写为一个从来不关心任何人的人、一个酒鬼,后来被感化这样的人、最后心甘情愿地代替别人上断头台。作者人道主义的局限性: 如作者把贵族的残暴和革命者的错误作对比,以此突出他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认识也使他不能准确认识法国大革命及其过程中的是非功过。

《罪与罚》的主要人物:

贫穷法科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失去工作的小文官马尔美拉陀、夫典当婆阿寥娜 、及她的女儿:索尼雅

《罪与罚》的主题

1小说通过彼得堡下层人民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痛苦不幸的深切同情和对地主、资产阶级罪恶的痛恨。2他反对通过暴力改变现实,主张忍耐、顺从、皈依上帝,以此建立一个和谐的新世界。

18 / 29

复调结构:

一 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在《关于(陀斯妥耶夫斯基)一书的修改》一文中说,陀斯妥耶夫斯基有三大发现。其中:1创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结构,主人公的意识不为作家的框架所限和作家具有平等地位。 2小说的全面对话性,这两个方面是巴赫金在《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指出并详尽论述的\复调结构\。 二 作家和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像乐曲中的不同声部,互相对话、互不干扰的存在着,共同奏成交响曲。

试析《罪与罚》的艺术特色。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现实主义作品:1情节结构完整、充满戏剧性。如小说写拉斯科尼科夫的整个犯罪经过:由酝酿到实施;从犯罪后的精神混乱到自首;最后归依上帝,情节有头有尾。围绕拉斯科尼科夫的犯罪,设了许多悬念、情节紧张、扣人心弦。2深刻的心理描写,作品被誉为\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多种心理表现手法:如内心独白、梦境、幻想、直觉等表现人物犯罪前后近于疯狂的复杂心理活动,写出了他的紧张、痛苦、孤独、疲惫3\复调小说\的结构特征。

第八章 19世纪文学(三)

简述自然主义文学的特征:

1 19世纪后期流行的,产生于批判现实主义之中的一个文学思潮和流派。再现自然,就是真实地而不是典型化地描写日常生活。2 强调客观性。作家不是道德家,不要作任何价值评判,而是解剖家。3 突出的科学性。认为人的性格、行为都受制于生物规律,尤其是遗传规律。4要求描写达到一种科学性的精确,认为创作就是一种实验的过程。

法国的莫泊桑等人集体发表的《梅塘之夜》是自然主义文学的宣言

二 巴黎公社文学文学特征

1真实地纪录了巴黎人民英勇的事迹和反对派血腥镇压的滔天罪行。 2表现了被压迫阶级为争取做人的权利而斗争的主题。3塑造了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4采用通俗化、大众化的诗歌形式。

鲍狄埃:《国际歌》

莫泊桑(世界文坛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中短篇小说300余篇、长篇小说6部)《羊脂球》(短篇小说):成名作、具有爱国主义思想。

简述莫泊桑短篇小说的基本主题和艺术特色。

法国作家莫泊桑是世界文坛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他的创作有以下特点: (一) 基本主题表现在两个方面

1写资产阶级的风俗习尚,揭露资产阶级的腐化堕落和拜金主义,嘲讽小市民的追求浮华与爱慕虚荣。如《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玛蒂尔特)。2 写普法战争。如《米隆老爹》《两个朋友》《菲菲小姐》 (二) 艺术特色:

1构思精巧《羊脂球》中把贵族、资产阶级、教会人士、反对党人、下层阶级等10人安排在一辆马车上,这实际上是法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2生动逼真的细节描

19 / 29

写和鲜明的对比手法细节:羊脂球带了一个装满食品的篮子,说明她不甘做亡国奴,决心逃出敌占区的爱国精神。对比:\下等人\和上等人,前两次在车上对待饥饿同伴的态度的对比;多特旅馆对待普鲁士军官无礼要求的态度对比。二 英国文学

三 俄国文学 契诃夫:

19世纪俄国批判俄国短篇小说艺术大师,出色的戏剧家契诃夫,他的创作特色有以下几点 1契诃夫的作品善于以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平凡的现象,揭示深刻的生活哲理。2结构精巧、结尾开放性,给人以想象空间3风格独特,讽刺小说幽默辛辣、新颖活泼、短小精悍。4语言简洁明了、词汇丰富、比喻新鲜富于节奏感。

简述《套中人》中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和社会意义。 1契诃夫在短篇小说《套中人》中塑造了一个旧制度的卫道士,新事物的反对者的典型――中学希腊语教员别里科夫。他的是基本特征:由自私、怯弱、丧失人格、屈从反对势力,进而堕落成为 势力的帮凶。2透过这个形象,即看到沙皇统治的残酷,也看到了一些知识分子的自私,软弱和妥协性,还看到了俄国社会必须改造的迫切性。

四 美国文学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威廉o豪威尔斯:被称作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弗兰克o诺里斯:师宗左拉,创作具有自然主义特色。

简述《德伯家的苔丝》的主要思想内容。

1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通过苔丝――一个美丽、纯洁、勤劳善良的农村姑娘的悲惨遭遇揭露批判了资产阶级伦理道德的虚伪性和顽固性,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残酷2苔丝是资本主义社会的 和暴力的牺牲品,是一个\纯洁的女人\简析苔丝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内外根源。

1苔丝是一个被损害、被侮辱但始终不向命运低头屈服的纯洁少女形象。她身上集中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勤劳、善良、感情真挚、心地纯洁、性格刚强。 2苔丝相信人的一生是由命运安排的,因而总是用宽容和自我牺牲来对待种种不幸。被骗**,本是一个受害者,但她认为自己在丈夫面前是有罪的。悲剧根源;内在:苔丝的毁灭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环境所产生的悲剧。外在:作者认为人们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无力摆脱命运的恶意作弄。苔丝为了保持自身的清白和追求高尚的爱情而不断挣扎,始终不能逃脱生活所带来的不幸。两家德伯的对比:一贫;一富。克莱和亚雷的对比:一个比较纯洁;一个 邪不正简析哈代作品中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色彩。 1悲剧性的结局。2把个人提升为全人类的代表予以光照,。他认为一个人的命运是\诸神的戏弄\,人没有能力支配自然,没有能力与之抗争,人的命运终究是悲观的。

艺术特色: 1情节集中、条理清楚、布局清晰。小说中自然景物的描写往往和人物的命运描写密切配合。(苔丝被亚雷骗 的那个晚上,森林中昏暗多露,四面不见人。2出色的对比手法。哈代的创作标志着传统意义上的批判现实主义向现代文学的过渡。

20 /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