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入门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听音入门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听音入门-Foorbar2000的均衡器

听完之后,我们再在Foobar2000(或者其他播放器)中对均衡器做一些限制,我们将150Hz以下的低频衰减20dB,基本上就切掉了这2首曲子的重低音部分,你再听听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是不是感觉声场一下缩小很多?(请使用好一点的音箱,普通2.1音箱就不要试了) 我们所列举的这个例子未必合适,但是延时确实能带来空间感,在后期音乐处理中,混音中加入适度的延时效果,能让声音变得更加美妙。延时器已经成为后期处理中一类非常重要的效果器。

适当的延时能让声音产生丰满的效果,在消声室里,天下第一嗓子的声音也不会太好听。适度的延时更多时候是让声音变得丰满,相信不少朋友在地下通道中遇到过拉二胡的卖艺人,地下通道特殊的声学效果,会让二胡声变得十分丰满,更加充满感情。而过度的延时会让声音变得混沌起来,在空房间里大声听音乐,你会发现声音比较浑浊。

几乎所有不插电乐器能直接产生类似延时的效果,类似拨奏类乐器古筝,拨弦发声之后,弦丝不会马上停止,还会“余震”一段时间。钢琴的也会有类似效果。还有很多乐器带有一个“腔”,这个腔叫共鸣腔或者声筒,例如提琴、胡琴、吉他乐器等,这个腔能强化和重新演绎这种“延时”,打击乐器经过打击之后,振膜还会跟着振动直到停止,如果没有这些共鸣和“余震”,声音会变得干巴巴的。每一次“回声”,经过反射和衍射作用,效果都会不一样。在传统戏曲表演和美声专业演唱时,也会要求演员“胸腔发声”,其实就是追求一个共振延时的效果,这种演唱方法能让人声变得更加有底气和厚实。

在音频硬件中,胆机的延时效果十分明显,很多发烧友形容胆机喜欢用到“空气感”这个词汇,说实话,这词很难理解,有些像玄学。好的胆机因为压限作用会放大细节,而胆机的

延时效果会让放大过的细节变得更加“持久”,听者很容易感受到声音细微颤抖的变化,似乎空气都跟随旋律在颤动,这种感觉被称为“空气感”,表现小提琴等拉奏类乐器时尤为明显。在人声频段内,适当的延时,会让人声显得更加柔和动人。

将延时控制在什么程度是合适的?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延时效果无处不在。

\听音入门\系列八!声音传播中的噪声

● 声音传播中的噪声

说起噪声,很多人都会皱起眉头,似乎噪音是个十恶不赦的怪物,一定得彻底消灭。殊不知,几乎所有的人实际更适应在充满轻量噪声的环境中生存。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有的人会有些耳鸣(耳鸣的原因很多种),在环境声十分小的消声室中,一个正常的人,很难呆上较长时间。由于长时间习惯有噪声的环境,人其实难以接受一个真正安静的空间。本篇听音入门讲述的是:声音中的噪声。

噪声是如何来的呢?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噪声,在医学领域,能对听力产生伤害的声响都被列为噪声,这不是本篇要讨论的核心。对于我们音乐欣赏时,这种定义并不全面,例如我们常常听到的“嘶嘶嘶”、“滋滋滋”等细微声响也被习惯称为噪声,显然,它们并不过量。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听音乐时,与音乐内容无关系的声响都可以被认为是噪声。现在我们再来了解噪声是如何来的。

听音入门-噪声示意

我们用麦克风链接声卡,随便K了一句,得到这段波形。通过软件,我们把这段波形用图形方式表达,你看到红色部分了么。仿佛一条细线一样,这些部分,我们并没发出声响,但设备还是记录下了这些红色信息(这些信号是我们后期标出的),很轻微。这些轻微的红色信号能发出“嘶嘶嘶”的声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噪声,显然,这些噪声和录音设备有关。设备元件的性能、电路设计的优劣、电源的质量等等因素,都决定了噪声的大小。 正如前面所说,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同样充满了轻量噪声,这些噪声是来自汽车行驶、虫鸣鸟叫、风吹树叶等等一切声响的波形相互作用、衍射叠加、衰减等复杂过程后产生的,这种声响在一般的环境中无法隔绝,因此也会被录音设备捕捉,成为红色信号的一部分。

通过对噪声采样,我们可以在后期处理当中过滤掉这些红色信号(噪声),这样我们是不是就能听到绝对干净的声音呢?显然不是。即便我们在天下隔音最最好的录音棚中用天下最最好的录音设备录音,使用天下最最好的算法过滤掉噪声,我们也听不到最最干净的声音。为什么呢,因为噪声产生自每个环节,即便有最纯净的声音,在用音箱、耳机回放时,他们也会被引入噪声、这些噪声来自电声转换和环境噪声、以及音箱发出的声音在房间中产生驻波、和其他物体共振等。

● 既然噪声不可回避,我们将如何面对噪声呢?

大部分消费者都认为噪声大小就代表了音质好坏,因此,多少多少信噪比(信号和噪声之比)被拿出来大肆宣扬,例如创新公司的Live!、Audigy、X-Fi声卡,信噪比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极限值,音箱厂商直接标一个毫无意义的功放IC的信噪比参数。在很多音箱导购文章中,建议消费者将耳朵帖向扬声器上听噪声,没有噪声的就是好,有噪声的就是不好,这样的判断其实具有误导性,“将耳朵帖向扬声器上听噪声”这种方式本身就不合理也很变态,因为某些垃圾音箱根本就发不出高频,而不少噪声正是高频段的,另外,在卖场中,即便把耳朵帖向扬声器,也听不出所以来。由于各式各样的不良厂商或者有良厂商无意的无良举措,噪声问题被放大、被妖魔化了。

Creative Sound Blaster AWE64 Gold

这块创新AWE64 Gold,被很多发烧友所追捧,它有着温暖甜美的声音特点,但它却有着较为轻微可耳闻的噪声。相反,Live!声卡噪声小了很多,但从来没有人认为Live!的声音会比AWE64 Gold好听。发烧友推崇的胆机,大部分信噪比都比较差,甚至不如普通多媒体音箱的功放。

蔡琴《老歌》

这张蔡琴《老歌》专辑在发烧友圈子中相当有地位,几乎人手一张,有意思的是,这张唱片同样有一些轻微的背景噪声。以目前后期的处理技术,完全可以过滤掉这些噪声,为什么唱片公司没有这么做呢?因为过滤噪声的时候,也会让人声变得轻薄。尤其在很多发烧的古筝、古琴、小提琴等高频泛音很丰富的乐器录制的唱片中,几乎都有背景噪声的,因为滤噪会带来影响。

我们举这些例子,并不是想说噪声不但无害还有益了。写这么一篇文章的目的在于,帮助正受误导的读者建立一个认识:噪声是不可避免,噪声并不可怕,噪声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接受的。

那么噪声在什么范围内可以接受呢?

听着不会分散注意力即可。如果某音箱标注自己的信噪比为75dB,而且是真实的测量数据,那么你在一米开外基本上是听不到背景噪声的。如果信噪比是80dB,那么就能得到很干净的声音了。如果有人坚持他的耳朵只能听信噪比90dB以上的设备,基本上可以肯定,这是非正常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