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名词解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三十年代

13、何谓“左翼音乐运动”?有哪些左翼革命音乐组织?

答:“左翼音乐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左翼音乐工作者为骨干并团结爱国民主音乐力量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运动。由于“左翼音乐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造就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支自觉接受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革命音乐队伍,在革命歌曲创作和群众歌咏运动的发动组织方面,创造了丰硕的成果和成功的经验,对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著名的左翼革命音乐组织如:1933年聂耳、田汉和任光参加了“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又发起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1934年聂耳、田汉、任光、安娥、吕骥等人正式成立了上海左翼“剧联”音乐小组。

1936年,为了有利于组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翼文化工作者主动解散了左翼各文化组织,左翼音乐工作者纷纷加入到救亡歌咏的行列。

14、中国第一部清唱剧作品是哪位作曲家所作?请对该剧加以简要介绍。

答:我国第一部清唱剧作品是《长恨歌》。韦瀚章词、黄自曲,作于1932年。全部七个乐章首次发表于1943年5月重庆《音乐月刊》第二卷第一期的“长恨歌专号”。

该剧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同名长诗为题材,既表达了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唐明皇“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而引发民族灾难的批判。

全曲共分十个乐章:①仙乐风飘处处闻,②七月七日长生殿,③渔阳鼙鼓动地来,④惊破霓裳羽衣曲,⑤六军不发无奈何,⑥婉转蛾眉马前死,⑦夜雨闻铃肠断声,⑧山在虚无缥缈间,⑨西南宫内多秋草,⑩此恨绵绵无绝期。黄自只创作了七个乐章(缺四、七、九三章),但已经包含了所有主要场面——骊宫的歌舞、爱情盟誓、边关警报、军士的愤怨、临死的诀别、幻想的仙境和无边的哀思。

剧中主题形象明晰,音乐场景的设计细致、生动,音乐语言准确,各个乐章之间的对比鲜明,音乐的发展合乎剧情逻辑,合唱效果较好,和声与复调的运用也非常精巧,在音乐创作的民族化方面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表演采用混声合唱、男声二重唱、男生四部合唱、女高音独唱、女声三部合唱以及合唱与男声独唱交织的多种形式。

《长恨歌》是黄自唯一的一部大型声乐套曲,也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部这种体裁的作品,体现出黄自在戏剧音乐方面的写作才能。

15、最早在国外演奏的中国管弦乐曲是哪位作曲家创作的哪部作品?其艺术特征如何?

5

答:管弦乐序曲《怀旧》是黄自1929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毕业作品,是我国第一部大型交响音乐作品,也是在国外演奏的第一部中国人的管弦乐作品。

该曲属于标题音乐。黄自为纪念去世的女友胡永馥女士而创作。作品采用单乐章、成熟而典型的奏鸣曲式结构。音乐形象丰富,有叹息和啜泣般的悲剧性音调、有甜蜜的爱情回忆,还有庄严的众赞歌风格主题。在音乐语言上,继承了19世纪中叶欧洲浪漫乐派的传统,既将深厚的感情表现得真挚动人,又独出新意、不落旧套。 16、青主有哪些音乐美学论著?提出了哪些音乐美学见解?

答:20世纪30年代初,青主连续出版了两部音乐美学专著《乐话》和《音乐通论》。前者是一部书信体的理论著作,后者则系统论述了青主的美学观点。

青主旗帜鲜明地提出:“你要知道什么是音乐,你还是要向西方乞灵。”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倾向于“全盘西化”论的。他还根据当时西欧“表现派”理论家赫尔曼·倍尔的主张,全面论述了把音乐作为一种“上界的语言”的论点,并由此进一步论证了“音乐是最高、最美的艺术”。青主还提出有关音乐表演艺术的美学理论,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乐艺的创作不是可以从苦学得来的”,“天生成的才能,不但是创作艺人的根本条件,也是唱奏艺人的根本条件”。同时强调演奏者对作品深层的理解,表演时需全身心地投入以及体验艺术的真谛等方面的要求,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青主的上述美学观点主要是照搬西欧(特别是德国)的18、19世纪部分唯心主义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的论点,但由此而产生的“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对我国的部分音乐家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17、聂耳创作了哪些歌曲?其艺术特色如何?

答:群众歌曲是为大众歌唱而创作、表现群众的思想感情、适于群众歌唱的一类歌曲的泛称。内容多与政治、社会活动有关,多采用齐唱、轮唱、简单的合唱等演唱形式。音乐结构简单,音域不太宽,可不用器乐伴奏。

聂耳所创作的群众歌曲,根据乐曲表现内容可以划分为爱国歌曲和劳动歌曲两类。前者如《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前进歌》等,表现了中国人民保卫民族和为祖国而战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各阶层群众的抗敌意志;后者如《大路歌》、《码头工人》、《开路先锋》等,揭示了处在帝国主义和反动统治压迫下的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刻画了他们内心强烈的愤怒仇恨以及蕴藏的巨大反抗力量。

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为:(1)鲜明的音乐形象。聂耳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次准确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觉悟着、斗争着的近代中国工人阶级形象。(2)强烈的时代气息。歌曲

6

题材紧扣社会现实,反映救亡抗日、民众生活,体现了时代精神与革命倾向。(3)新颖的创作手法。聂耳直接从生活体验中概括、提炼、创造音乐音调,采用不匀称的曲体结构,使得乐曲具有动力性和节奏感;句式丰富多变,乐句长短不定,不拘一格;突出地使用短句,使音乐短促有力,富于战斗精神;巧妙地运用休止,造成意外的停顿,加强音乐的紧迫感。

18、简述《黄河大合唱》的音乐特征与艺术成就。

答:《黄河大合唱》,冼星海曲、光未然词,完成于1939年。作品以黄河为背景,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描绘了抗日卫国的壮丽图景。

全曲包括一个序曲和八个乐章,依次为:《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黄河颂》(男高音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混声合唱)、《河边对口曲》(男生对唱与二部合唱)、《黄河怨》(女高音独唱)、《保卫黄河》(齐唱与轮唱)、《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各乐章相对独立,在表现内容、音乐形象和演唱形式上相互对比,但又有内在联系而成为统一整体。乐曲以力量、崇高、苦难为主题,采用了近代多声部合唱技术手法进行创作,尤其在采用外国复调体裁等多声作曲技术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同时吸取了民间音乐因素,如《黄河船夫曲》中的劳动号子音调、《河边对口曲》中的西北民歌曲调,从而使得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黄河大合唱》史诗性和交响性兼备,又具有大众化特点,通俗易懂,明快简练,堪称近代大型合唱音乐一部里程碑式的杰作,对其后中国大型合唱音乐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20、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培养出了哪些著名音乐家?有哪些成功的办学经验?

答:1929年,国立音乐院奉命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国立音专”,萧友梅任校长。“国立音专”曾培养出许多杰出的音乐人才,理论作曲方面如贺绿汀、吕骥、刘雪庵、钱仁康、谭小麟;声乐方面如喻宜萱、周小燕;钢琴方面如李献敏、丁善德等等。他们多数成为我国近现代音乐界支柱式的人物。“国立音专”办学实践取得成功,其主要经验可总结为如下几方面:

(1)高质量办学的指导思想。萧友梅坚持聘请具有较高音乐造诣和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外音乐名家、教授到音专任教,选用中外经典性的音乐文化遗产作为主要教材,并且重视教学设备的建设,以此保证音专的教学水准符合国际上高等专业音乐院校的要求。

(2)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国立音专的教学制度多参照欧洲音乐院校的做法,采用学分制,既有严格标准,又有一定自由的弹性,形成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的良好秩序。

(3)兼收并蓄的培养方针。在专业设置上,确立了包括附设高中部、本科和研究班的

7

本部、师范科(本科师范和初级师范)以及选课(单科进修);在课程设置上既有西方音乐院校的理论、器乐、声乐等课程,又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史无前例地开设了民族器乐专业、中国音乐史和中国古典文学课程。

(4)重视艺术实践。在重视音乐创作实践和音乐表演实践的思想指导下,音专师生创作了多种体裁的作品、举办了大量演出活动,形成了一个稳定而有代表性的作曲家群,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这种机制开创了我国音乐艺术院校重视艺术实践的优良传统。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