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近代史期末复习(重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大学近代史期末复习(重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任内务部秘书;1912年,南北议和,临时政府随之北迁,张东荪却没有参加政府,选择了办报议政道路,成为学者,报人,政论家。他认为作为政论家也是民主国家必需的。

第三,

他们无丰厚的财力资源支撑政治活动:自由主义者基本都是服务于教育、新闻出版、医疗卫生等自由职业者,是工薪阶层,无财力供参与政治活动之用。

自由主义面临着不利的世界环境:一战后资本主义呈没落之相而社会主义趋于时髦,许多人羡慕社会主义。

自由主义者及其价值本身有缺陷:张东荪等自由主义者,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精英情结,不仅瞧不起广大下层群众,而且从骨子里害怕群众运动,找不到变革现实的力量;他们的主张都是书斋里炮制,没有实践的可能。如张东荪的第三条道路在学理和模式上其实是政治上的民主主义与经济上的社会主义调和的产物。张认为,“民主主义的概念基型是自由平等。这二概念可以说是一个理想的基本概念。自由与平等有互相关系遂又发生一些概念,介乎其间,即公道、人权、与理性等是已。再把这一些概念加入其中便形成一簇或一个概念群。这个概念群(是一串概念),是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概念方面的根底。”[③] 从中可看到张及其代表的民主主义者具有一种理想主义的乌托邦,在他们期望的理想世界里面,一切价值都是和谐的、没有冲突的,问题仅仅在于如何将它们整合起来和实现这一理想社会,却不管这种一相情愿的“撮合”在现实中是否行得通。

第四, 第五,

其实,作为自由主义价值,自由主义理论不合近现代中国的“时宜”。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强调以理性为基础的个人自由,认为国家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然而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近代中国,摆在国人面前最急迫和最首要的任务,是谋求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自由主义的主张与民族救亡时代主题始终显得有些隔膜,也难以得到绝大多数国人的认同,也说明自由主义着对国情了解不够。

对于这一点,张东荪自己也有很深的感悟:“中国没有经过个人主义文化的陶养而遽然来到二十世纪是一个遗憾。”[④]中国的自由主义者都具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特性,因为自由主义并非中国土生土长的思想,而是由美雨欧风吹进,自由主义思想由于偏离中国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的社会主题,不能为根治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痼病开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11.抗战结束后的时局,国民党丢掉大陆的原因。

①一党专制,在农村统治薄弱

国民党政权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这一政权的社会基础本身就极其狭隘,掌握政权后的腐朽本性日益暴露从而丧失民心。

④ 军事上的“豫湘桂大溃败” 抗战时期军事上的“豫湘桂大溃败”,加上这一时期国民党政府官员贪污腐化,大发国难时,在抗战后期就严重丧失人心。

③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对沦陷区的“劫收”,是国民党失去民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④内战政策

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胜利后违背了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是其失去民心的最重要原因。

⑤独裁政策

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拒绝人民要和平、要民主、要自由的愿望,仍然继续并加强独裁统治、压迫民主,是其丧失民心的又一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