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重点文言文虚词18个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高中重点文言文虚词18个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

三、作连词

1.表承接,可译为“于是”“就”“便”。例如: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 .

2.表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例如: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木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

【于】

一、作介词

1.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处所和时间,可译为“对”“对于”“在”“在??中”“在??面”“到”“从”“向”“自” “跟”“同”“给”“由于”等。例如:

于(对、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

得复见将军于(在)此(《鸿门宴》) .苟全性命于(在??中)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寡人之于(在??方面)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 .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到)河东,移其粟于(到)河内(《寡人之于国..也》)

青,取之于(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2.放在动词之后,表被动,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与它相应。例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愚溪诗序》) .

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比较,可译为“比”。例如: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

二、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可理解为“由于这个”,表示前后句的因果或承接。例如: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

2.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在这”“从这”。例如: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

【与】

—、作动词

1.给予,授予。例如: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2.结交,参与。例如: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

3.赞许。例如: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仁陷于愚,固君子所不与也(《中山狼传》) .二、介词

1.介绍出主动者发出动作时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跟”“同”“和”等。例如:

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信陵君列传》) .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

2.介绍出主动者发出动作以后受益的对象,即发出动作行为的是“谁”或“什么”,可译为“为”“给”等。例如: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三、作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和”;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蜩与学鸠笑之(《逍遥游》) .

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赤壁之战》) .

四、作句末语气助词,同“欤”,表示感叹或疑问,可译为“吧”“吗”“呢”“呀”等。例如:

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 .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五、固定结构“孰与”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例如: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

【则】

一、作副词

1.用于判断句,起强调和确认的作用,可译为“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 .

2.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可译为“只”“仅”“才”。例如: 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 .3.表示估计,可译为“或许”“也许”。例如: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作连词

1.表承接,可译为“就”“便”“原来是”,或译为“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

2.表选择,可译为“就是”“或”。例如: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3.表转折,可译为“然而、却”。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

4.表假设,当用在前一个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时用在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可理解为“那么”“就”。例如: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 .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

【者】

—、作助词

1.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人、物、事、时间、地点,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等。例如:

灭六国者,六国也(《阿房宫赋》) .

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与妻书》) .

2.用于数词后,可译为“个”“样”等。例如: 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

3.有时用于时间副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例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触龙说赵太后》) .

4.用于主语后,表判断。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5.用于主语后,表原因。例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6.用于句中,表停顿,可不译。例如: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逍遥游》) .

7、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例如: 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 .二、作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例如: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