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全)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境,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综合与实践”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外完成,还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三、对三个学段的差异作了进一步的明确,一方面突出了创新的核心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突出了不同学段的特点。 第一学段:

内容安排应强调问题情境相对简单、生动有趣、学生容易参与,可以把操作活动作为主要形式。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力求使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目标和步骤,引导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提问题,争取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具体目标

1.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所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知道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第二学段:

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通过应用和反思,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探索,引发学习的兴趣和培养思考的习惯;通过交流,发展理解他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教师应通过问题设计、求解过程的引导,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克服困难、积极进取;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 具体目标

1.通过应用和反思,加深对于所用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了解所学过知识之间的联系。

2.初步获得在给定目标下,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的经验。

3.结合实际背景,初步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学习新课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新课标将于2012

年9月开始实行,而教材跟不上新课标的理念,造成老师教学不便,如:新课标将平移中的“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改为放在第二学段,而现在所用的人教版在二年级就有这个教学要求了。

2、新课标中把旧课标里的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改为“能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是否理解为“只要求会解简单方程就可以,什么方法都可以”? 3、《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性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

5

生的积极思维,培育良好的情感。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评价重诊断性,轻激励性,淡过程性。

4、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在这些花样繁多、热闹非凡的很多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

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二

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创新方法,力求减负等特点。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的变化 “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课程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几个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五、“双基”变“四基” 2001年版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年版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六、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七、课程内容的变化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强化“德育为先”教材中将《九章算术》列为教学内容,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财时容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并降低了一些知识点的学习要示,从“认识”和“理解”调整为“了解”。

? 实施建议的变化

6

实施建议的变化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教学设计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和重心要放在学生的发展上 ——“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突出体现知识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以不同的发展”。教之道在于“渡”,学之道在于“悟”。作为数学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就近发展区”来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活动。 二、教学情境设计上:要 “关注学生的认知、走进学生的生活、着力与学生的共情点”。 1 、创设数学情境要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无论是新知识的接受还是纳入,都取决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都应该确保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使学生在“既陌生,又似曾相识”心理驱使下,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2、创设数学情境要走进学生身边的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生活,是生活中关于数与形经验的提炼与结晶。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的结合起来,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不仅有利于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更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再,同时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创设绝不是简单的文本重现,而是教师与学生对文本的新认识、新创造。 3、创设数学情境要充分挖掘共情点:一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的生发学习的需求;二是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三是要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解决问题,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方法,科学的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四是要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的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三、数学课堂“问题引领”上:要“设台阶、展过程、示学法、预生成”。新课标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提问时应有意识地将问题分层次在全体学生中平稳分布,教室内不应该出现“被遗忘的角落”,要鼓励所有的学生认真思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愿望。 1、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能启发学生思考、达到巩固知识、调控教学情境的目的。 2、课堂提问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提问的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这样才能使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区”转化。 3、课堂提问要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生成”。“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礼记。中庸》)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并不是不要预设,不仅要而且还要合理地改进预设。因为“预设”和“生成”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如果我们只钟情于“预设”,往往会把学生引入狭窄的小胡同。叶澜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 这就说明我们需要预设,更需要多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状态的预设。例如教学案例:某商场将进价为2000元的冰箱以2400元售出,平均每天能售出8台,为了配合国家“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调查表明:这种冰箱的售价每降低50元,平均每天就能多售出4台.假设每台冰箱降价x元,商场每天销售这种冰箱的利润是y元,请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延伸提问(1)假设每台冰箱售价为a元,商场每天销售这种冰箱的利润是y元,请写出y与a之间的函数表达式?(2)激发学生自己提问如:若将b个50元,如何求y与b的关系?;最大利润时,售价为多少?;以生活中的时间编制一道类似的习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 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实践 —— 认识 —— 再实践 —— 再认识的辩证观点。这样一来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 而且培养了学生类比、归纳的能力。 四、合作探究设计上:要明确“探究活动的预案、探究的方法、探究的参与度”。合

7

作探究活动应:启发式设计和分层活动的预案,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条件和空间。合作探究问题着力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生长点处;学习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处;学生单独解决有困难或因观察思考问题角度不同有异议处等。如“已知等边三角形ABC,能否找一点P,使△PAB、△PBC、△PAC均是等腰三角形?你能找出几个这样的点?”上述问题不易理解、答案较多,单独解决可能不全面,学生可通过讨论得到结论。合作学习要有目的的安排座位,把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会表达的和不善表达的,性格活泼的和性格内向的进行有机组合,让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共同进步。使学生间有直接交流合作的机会,真正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过程,教学实践是一个“摸索”与“磨合”的征程,所有教学设计前提条件是:一定要适合学情,只有“教与学”的双方和谐一致了,才会有学生个性化的精彩表现;才会涌现出真正创造性“思维火花”。

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三

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创新方法,力求减负等特点。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新修订课标主要呈现以下九大变化: 1. 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 “6条”改“5条”原来的“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在的“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原《标准》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原课标: 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修改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2.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注重启发式●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3.关于数学观的修改原课标:●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标修改稿:●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