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开题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德育(班集体建设)创新研究

开 题 报 告

如皋市搬经中学 (2012年5月17日)

一、背景意义

1.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核心理念,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随着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人们已经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新课程不啻是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而是一场学校课程文化的系统变革。新课程所蕴含的全新的教育价值观、课程观、学习观、知识观对学校现有的教育制度、课程结构、教育教学方式,乃至校园文化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新课程期待充满生命活力的现代班级文化。

2.班集体自主建构的需要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组织细胞,是学生成长的文化、制度和心智环境。班级授课制虽然历经百年的变革,但仍然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在我国传统教育教学理论体系中,班集体被看作是按某种共性规范要求被动塑造的客体,以“教师为中心,管理为中心,教学为中心”是大多数班集体普遍的特征,这种班级管理模式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发展需要和班集体自主建构过程,忽视了班集体建设在各种教育、文化要素中的独特价值。因而,需要在新的课程文化背景中重新认识班集体建设,让班集体真正成为学生的文化心理共同体。

3.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需要

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个性和谐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个性化和社会化相统一的过程。良好的班级文化具有共同的愿景和价值共识,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智力背景,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自主创新管理机制,能对学生心理、行为起着促进、引领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来自集体的精神力量,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它是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主要平台,是学生获得各种精神成长所需养分的沃土,是学生展示独特价值和个性的舞台。如何让班级文化真正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是当前我们共同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了“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德育(班集体建设)创新的研究”的课题,以期从实践的层面积极探索集体建设,构建具有搬中特色的班集体管理模式。顺应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个体和班集体双主体的自主建构。同时,使班主任专业化、班集体的创新建设、学校德育工作和如皋课改的深入,形成和谐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二、概念界定

1.活动

“活动”是活动单导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哲学的范畴讲,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是通过对周围现实的改造实现人的需要或目的的过程。本课题中的活动,是指针对高中学生强烈要求摆脱权威控制、按照自己意志行动等心理特点,依托课标要求,教师为突破重点与难点而精心设计的活动情境,据此,在丰富的感性实践活动基础上,加大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力度,在互动中催生智慧,生成有益终身发展的学力。活动的设计应贯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原则,应当具有鲜明的情境性、启发性、挑战性,活动之间应当具有关联性、递进性,聚焦学生的思维,着眼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2.活动单导学

“活动单导学”是指学生依据“活动单”自主学习,引发思考;在问题的驱动下进行小组合作,思维碰撞,分享智慧;通过展示交流,暴露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在甄别、取舍、选择、判断的过程中体验、感悟,生成问题解决的能力;通过教师适时适度的点拨、引领,促进学生自我诊断、自我矫正、自我完善、自我建构、自我发展。“活动单导学”方式的基本观点是:以学生的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探究新知的主体性,激发学生沉睡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在经历体验中感知、感悟、感受、享受学习。

3.班集体

班集体不等于一般意义上的班级,它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在班级集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产生巨大教育力量的教育主体。班集体的内涵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阐述集体概念所认为的,一是它不光是组织上的统一体,还是由在需要、兴趣、智力、思想、道德、社交、创造力、审美等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人们所组成的精神上的统一体;二是它意味着成员各有个性,缺乏其成员的鲜明个性就谈不上集体。如果一

2

个集体里找不到思想丰富、各有爱好的不同类型的人,这个集体就没有吸引力。同时苏霍姆林斯基相信,无任何才能的人(学生)是不存在的。教育者的责任是帮助每一个人找到与自己能力相应的事情,使他在集体面前展现自己的才能。

4.班集体建设

班集体建设是指教育者通过各种手段将班级这一学校最基层组织培养成班集体,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和发展每一个学生个性为目的活动主体的过程,它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基础。班集体建设作为教育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早在三、四十年代,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就对此作过16年研究;西方现代心理学家对群体心理研究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成果;80年代无锡教育科学研究所唐迅等人及全国同类专家研究的班集体科学理论研究成果,界定了班集体建设的基本概念,阐明了班集体的主要特征,分析了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及特点,总结了科学建设班集体的途径、方法。

三、研究现状

班级建设作为学校全方位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国内外早有研究。美国版《班级的群体化过程》在谈到如何促进学生交流,如何解决学生冲突及如何形成班级合身的规范等方面作了详细描述,并提出了改善各类气氛的行动观点,最终目标是形成一种具有较强协作精神、共同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的班级精神文化,但对班级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方面却很少涉及。

中国的班集体研究从1952年就开始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无锡市进行了在全国教育界产生过较大影响的教改科研项目——“班集体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他们的成果与经验主要是构建了现代教育班集体建设的理论体系和一般操作范式,开创了群众性教育科研的先河,培养了一大批研究型教师。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如班集体建设理论研究中的不足,班集体建设实践操作中的机械与形式倾向,班集体建设评价缺乏可操作性等。

2002年10月,全国举行第11届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2003年11月,在广西柳州举行的全国第12届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的主题就被确定为“现代班集体建设与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研究”。随后,全国16个省、市、区的58个班集体建设科学研究的理事成员单位,都展开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总的说来,国内对班集体建设的研究在课程改革以前,多体现在与学

3

科相结合上,教育价值取向偏重知识传承,教育手段为单一、陈旧的接受式学习模式,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缺乏感召力,缺乏实效性与自主性。新课程背景下尤其是如皋“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现代班集体建设的研究是对传统的班集体建设研究的延续和超越,但是大多停留在经验总结层面上,目前尚缺乏整体化、系统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四、研究内容

1.“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班集体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 2.“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班级组织建制创新的研究 3.“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班、团干部培养策略的研究 4.“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班级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研究 5.“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学生“班级社会地位”的研究 6.“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7.“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家校沟通方法、手段、途径的研究 8.“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学生心理辅导方法创新的研究 9.“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班、团活动形式创新的研究

五、目标假设

1.探索“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班集体创新建设的有效途径。

2.促进班集体主体性发展,促使学生个体在情感态度、思维方式、知识经验、社会适应、学习能力、自我意识、品格等个性精神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六、理论依据

1.班级社会学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把班级看成一种社会系统,开拓性地将“群”、“行动者”、“交互”、“社会情境”以及“规范”等社会学概念引入对班级的研究。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从“自然人”逐渐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即个体习得社会文化规范和适应社会环境,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班集体是学生直接生活于其中的微观的社会体系,是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也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场所。它对学生思想道德的社会化,以及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集体教育理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