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士-7(血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张博士-7(血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血友病为正确答案。因其为内源性途径凝血障碍,故时间正常。在其他备选答案中为Ⅱ、Ⅶ、Ⅸ、Ⅹ及Ⅴ因子缺乏,主要属外源性途径凝血障碍,故其时间延长。

8.凝血酶时间(TT)正常参考值为16-18s,较正常对照延长3s以上有临床意义.常见于:①肝素或肝素样物质增多;②纤维蛋白原浓度明显降低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③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EDP)增多;④循环中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增高。(zy2008-3-012)

zy2008-3-012凝血酶时间(TT)延长见于

A.纤维蛋白原降低 B.凝血酶原降低 C.凝血因子Ⅶ降低 D.凝血因子Ⅷ降低 E.凝血因子Ⅹ降低 zy2008-3-012 答案:A

与往年试题比较:zy2006-3-014;xl2007-4-114-115;zy2000-2-122;zl2006-1-082;zl2005-2-114;zl2005-2-115与本题都是考查止血凝血障碍检查的临床意义的试题。

题干分析:凝血酶时间(TT)正常参考值为16-18s,较正常对照延长3s以上有临床意义.常见于:①肝素或肝素样物质增多;②纤维蛋白原浓度明显降低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③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EDP)增多;④循环中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增高。

正确答案分析:由以上分析,结合选项,凝血酶时间(TT)延长见于纤维蛋白原降低。

备选答案分析:同题干分析

思路扩展:由这一题我们要知道出题老师的思路:止血凝血障碍检查的临床意义是历年考试重点需牢固掌握。

9.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是检测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的试验。正常人3P试验为阴性。3P试验阳性主要见于DIC,但损伤性静脉穿刺、非DIC引起的腹腔内大出血或肌肉血肿及血栓性疾病等亦可以出现3P试验阳性,而DIC晚期3P试验可出现阴性。纤溶异常主要检查:①鱼精蛋白副凝(3P)试验②血、尿FDP测定③D-二聚体测定④纤溶酶原测定等。

(zy2006-3-014;xl2007-4-114-115;zy2000-2-122;zl2006-1-082;zl2005-2-114;zl2005-2-115)

(zy2007-3-119~120题共用备选答案)

A. 血vWF测定 B. PF3有效性测定 C. 血栓素B2测定 D. 血PC测定 E. 血D-二聚体测定 zy2007-3-119.属于抗凝异常的实验室检查是 答案:D

zy2007-3-120.属于纤溶异常的实验室检查是 答案:E

解析:血vWF测定属于血管壁检测;PF3有效性测定和血栓素B2测定属于血小板检测;血PC测定(蛋白活性测定)属于抗凝血功能测定;血D-二聚体测定纤维蛋白溶解检测。

zy2006-3-014.属于纤溶异常的实验室检查是

A.血vWF测定 B.血栓素B2测定 C. 血FDP测定 D.血TAT测定 E.血PC测定 zy2006-3-014 答案:C

解析:纤溶异常的实验室检查包括:①鱼精蛋白副凝(3P)试验;②血、尿FDP测定;③D一二聚体测定;④纤溶酶原测定;⑤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l)及纤溶酶一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等测定。因此答案是C。血vWF测定属于血管异常的实验室检查;血栓素B2测定为血小板异常的实验室检查;血TAT(凝血酶一抗凝血酶复合物)测定和血PC测定属于抗凝异常的实验室检查。

vWF即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栓素主要作用为收缩血管、诱导血小板聚集;TAT即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抗凝血酶Ⅲ(AT-Ⅲ)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抗凝物质;PC即蛋白C,该系统包括蛋白C(PC)、蛋白S(PS)及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异常时主要各种凝血因子及各种纤维蛋白原;抗凝异常主要包括:①AT抗原及活性或TAT测定②PC及相关因子测定等;纤溶异常主要检查:①鱼精蛋白副凝(3P)试验②血、尿FDP测定③D-二聚体测定④纤溶酶原测定等。

(114~115题共用备选答案)

A.出血时间 B.纤维蛋白原定量 C.血块收缩试验 D.3P试验 E.血小板计数 xl2007-4-114.检查凝血功能的化验是 答案:A

xl2007-4-115.检查纤溶异常的化验是

答案:D

zy2000-2-122.男,18岁,自幼有出血倾向。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正常,血小板150×109/L,血小板粘附率降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正常。父亲也有类似病史,考虑的诊断是 A.血友病 B.血管性血友病 C.过敏性紫癜 D.维生素K缺乏 E.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答案:B

解析:凝血时间正常、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可除外凝血因子异常所致出血;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粘附率降低,应考虑血小板及血管因素所致出血,故应考虑血管性血友病。

zy1999-1-076.晚期肿瘤患者出现多发性静脉血栓及脑梗死,其原因可能是 A.肿瘤脑转移 B.伴发广泛静脉炎 C.合并风湿病 D.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E.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答案:E 试题难度:中

解 析:本试题在于考核有关血栓形成的条件,是属于问题解决类考题。

在分析考试题时,要注意多发性静脉血栓形成与脑梗死的同时出现,是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的结果,是Trausseau综合征的表现,可出现多发性动、静脉血栓,以及非细菌性血栓心内膜炎,后者的赘生物(心瓣膜血栓)多发生于二尖瓣及主动脉瓣,易脱落而引起栓塞。本例脑梗死可以是局部血栓形成,也可以是栓塞的结果。晚期肿瘤患者因为肿瘤释放促凝血因子而处于高凝状态。部分考生选择了原因为“肿瘤脑转移”,可以解释脑梗死,但不能解释多发性静脉内血栓;选择“伴发广泛静脉炎”者则未注意脑梗死与广泛静脉炎无关。

zl2006-1-082.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高最常见于 A.血管性出血疾病 B.血小板疾病 C.血凝固异常 D.血抗凝物增多 E.纤溶亢进 答案:E

解析:纤溶亢进时,纤维蛋白(原)降解增加,因此降解产物(FDP)增高。

(114~115题共用备选答案)

A.出血时间 B.纤维蛋白原定量 C.血块收缩试验 D. 3P试验 E.血小板计数 zl2005-2-114检查凝血功能的化验是 答案:B

解析:纤维蛋白原定量可以反映凝血功能。

zl2005-2-115检查纤溶异常的化验是 答案:D

解析:3P试验是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的简称。凝血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单体可与FDP形成可溶性复合物,鱼精蛋白具有使纤维蛋白单体从可溶性复合物游离出来的选择性,纤维蛋白单体再聚合成不溶性纤维蛋白丝,呈胶冻状态。因此,该试验阳性反映纤溶亢进,纤维蛋白单体增多。

二.过敏性紫癜

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ITP)

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第五节 血细胞数量的改变 一.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缺乏 二.中性粒细胞增多

第六十一日——《张博士医考红宝书》百日复习计划

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第61日)

(一)诊断标准 外周血液嗜酸粒细胞绝对值超过0.4 x109/L称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二)病因

1.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花粉症等。

2.寄生虫病如血吸虫、肺吸虫、华支睾吸虫、丝虫等感染;组织内寄生者嗜酸粒细胞增多较肠道寄生虫者更为显著。

3.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等。

4.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嗜酸粒细胞白血病等。 5.某些恶性肿瘤尤其是肿瘤转移或有坏死灶者。 6.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等。 7.结缔组织病如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8.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

9.其他如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四.淋巴细胞增多

(一)诊断标准 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超过4.0×109/L称为淋巴细胞增多;绝对值≥15×109/L为高度增多。

(二)原因

1.感染主要是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等。也可见于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布氏杆菌、梅毒螺旋体等蒙染。

2.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3.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4.组织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

五.红细胞增多

(一)诊断标准 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超过参考值的高限。一般经多次检查,成人男性红细胞〉6.O×1012/L,血红蛋白>17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12/L,血红蛋白>16g/L即为增多。

zy1999-2-042. 外周血反映骨髓幼红细胞增生程度的最可靠指标是 A.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 B.网织红细胞百分率 C.网织红细胞绝对值 D.出现有核红细胞

E.红细胞内出现Howell-Jolly小体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