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名校(语文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走进名校(语文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一、译文: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很谨慎,家中有一棵李树,结的果子很好,后母就让王祥整天看守它。突然遇到风雨大作,王祥抱着李树哭泣不已。王祥曾在床上睡觉,后母进来躲在暗处想砍死他,王祥正好起来小解,后母只是砍到被子上,没杀成王祥。 王祥回来后,得知后母为此事遗憾,就跪在后母面前请求处死。后母感动醒悟了,以后像关爱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关爱王祥。

1、①侍奉 ②很 ③遗憾 ④于是,就 2、略

二、译文: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1、正赶上(恰逢、适逢) 他的 于是(就) 睡觉 2、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3、略

三、译文:韩康伯很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穷,到了最冷的季节,他还只穿了件短袄。是母亲殷夫人给他做的短袄,(做时)让康伯提着熨斗,对康伯说:\你先穿着短袄,过段时间再给你做夹裤。\儿子说:\这就够了,不要夹裤了。\母亲问他原因,他回答说:\火在熨斗里熨斗把就热了,我现在穿上短袄,下身也就暖和了,所以不要了。\母亲非常诧异(康伯的回答),断定他将来一定会成为治国之才。

1、解释: 穿 代指短袄 足够 原因原故

2、翻译:火在熨斗里熨斗把就热了,我现在穿上短袄,下身也就暖和了,所以不要了。 母亲非常诧异(康伯的回答),断定他将来一定会成为治国之才。 3、略

四、译文:有一位老者与人为邻,有一棵枯死的梧树,那老者说那棵死梧树不吉利,邻居就马上把树砍了,老者就请求给他当柴火。那邻居很不高兴说了:“做邻居的这么阴险,

怎么能做邻居啊!”这是太过狭隘了,要和不要枯树当柴火,这一点不能怀疑枯梧树吉利还是不吉利。

1、解释:老人 立刻马上 于是 通“悦”高兴 2、翻译: 做邻居的这么阴险,怎么能做邻居啊! 这一点不能怀疑枯梧树吉利还是不吉利。 3、略

五、译文:隽不疑每次到县里审查记录犯人的罪状回来,他的母亲总是问:“有可以平反的人吗?让几个人因平反而活命?”如果隽不疑平反的人多,母亲就很高兴,笑着给他夹菜吃饭,说话与平时不一样。如果没有平反出狱,母亲就不开心,不给他吃饭。因此隽不疑做官,严厉却不残酷。

1、①就于是 ②释放 ③ 如果 ④不同 2、①因为 ②做

3、让几个人因平反而活命? 4、①平反出狱 ②平反无冤狱

六、译文:阮光禄在剡县,曾经有一辆漂亮的车子,来借的没有不借给的。有个人要葬他的母亲,心里想借却不敢开口。阮光禄后来听到了,叹一口气说:“我有了车子却使人不敢来借,还要它干什么?”就把车子烧掉了。

1、?都 ?想 ?(有人)想借车而不敢借这件事 ?焚烧 2、我有了车子却使人不敢来借,还要它干什么?

3、即使是他没有责任的事,只要这事跟他有关,他也要十分严格地要求自己,他容不得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欠缺。

4、①消除卑者自卑的心理,为什么那个葬母的人不敢言?因为那车太精美了,那人想到怕沾污了精美的车,反过来想一下如果那是一辆很普通实用的车,那人可能会敢言。②提醒自己要照顾别人的需要和感受,好的东西不一定适合别人,对的事情不一定让别人接受。

七、译文:(家境)孤苦贫寒,志向坚定而且热爱学习,日日夜夜不知疲倦。他的母亲担心他因为太劳累而生出疾病,时常让他少添灯油(熄灯)。而(沈约)白天所诵读过的文章,晚上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众多典籍,能够写出很好的文章。从家中被起用接受朝廷征聘。济阳蔡兴宗听说了他的才能很赏识他。蔡兴宗时为郢州刺史,引荐沈约为安西外兵参军,兼任记室(官名)。蔡兴宗曾经对他的几个儿子说:“沈约的为人堪称师表,你们应该好好地向他学习。”

1、担心 听说 等到 对¨¨说

2、(沈约)白天所诵读过的文章,晚上就能够背诵。 沈约的为人堪称师表,你们应该好好地向他学习。 3、笃志好学(立志不变,勤奋好学)

八、译文:范宣八岁那年,有一次在后园挖菜,无意中伤了手指。就大哭起来。别人问道:“很痛吗?”他回答说:“不是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因此才哭呢。”范宣品行高洁,为人清廉俭省,有一次。豫章太守韩康伯送给他一百匹绢,他不肯收下;减到五十匹,还是不接受;这样一路减半,终于减至一匹,他始终还是不肯接受。后来韩康伯邀范宣一起坐车,在车上撕了两丈绢给范宣,说:“一个人难道可以让老婆没有裤子穿吗?”范宣才笑着把绢收下了。

1、挖菜 因为 撕 难道

2、范宣品行高洁,为人清廉俭省,有一次。豫章太守韩康伯送给他一百匹绢,他不肯收下。

这样一路减半,终于减至一匹,他到底还是始终不肯接受。 3、孝顺,洁行廉约。 4、略

九、陈太丘家清贫无仆役,有一次来了客人,陈太丘和他们畅谈玄理,吩咐儿子元方和季方去给客人煮饭。小兄弟两个把米放到锅里,就去听大人们谈话,听到入神,竟忘记了放竹箅子蒸饭,将本来要作的干米饭煮成了稀粥。陈太丘问他们怎么做饭不蒸呢,两兄弟下跪承认说:“只顾着偷听大人们谈话了。”陈太丘于是问他们:“那你们说说,都听到什么了?”两兄弟都复述了一回,又互相更正错漏的地方,竟然把大人们谈的话说得没有遗漏。陈太丘听了非常满意,就说:“稀粥就稀粥吧,何必非得是饭呢。”

1、元方和季方因偷听父亲与太丘畅谈玄理而没煮好饭。

2、煮饭 一起 为什么 记 3、那你们说说,都听到什么了?

象这样的话稀粥就稀粥吧,何必非得是饭呢。

4、元方和兄弟季方两人善于抓住机会学习的刻苦好学精神。

十、译文:颖川太守对陈仲弓(陈寔)施了髡刑,有人问陈仲弓的儿子元方:\太守这个人怎么样?\元方回答:\是高明的太守。\又问:\您父亲怎么样?\元方回答:\我父亲是忠臣孝子。\客人问道:\《易》中说:'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怎么会有高明的太守对忠臣孝子施刑呢?\元方说:\你的话太荒谬了!我不予回答。\客人说:\您这不过是借驼背装谦恭,说明您不能回答。\元方说:\从前殷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人都是高明的人;三个被放逐的人,也都是忠臣孝子。\客人惭愧地走了。

1、A、尊称,你的父亲 B、锋利 C、动刑、行刑 D、表修饰关系 2、你的话太荒谬了!我不予回答。

您这不过是借驼背装谦恭,说明您不能回答。

3、借用典故,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反驳,巧妙地维护了父亲的人格和自己的尊严。 4、聪明睿智,反应敏锐,知识渊博,知书达理等。 第七章 现代文阅读

(一)、《一诺千金》:1 略

2、(1)北京的姐姐为山村的孩子们承诺并寄书籍 (2)一句小小的诺言会有千金的价值(意符即可)

3、不能。这段文字之所以交代“我”行路的困难,是为下文写山村的闭塞贫穷、孩子们渴望知识及孩子们在山路上背书籍的艰难等作铺垫的。(意符即可)

4、⑤段 为贫穷山村的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精神(或:⑥段 为山村人们质朴、真诚的品格);

5、⑥段 ⑦段 它是作者的心理活动,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泥泞的山路上一高一矮两个孩子抬着化肥袋子里的书籍的单薄的身影”与第⑥段相照应;其中“我”的自责又为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