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里老师讲:子学与国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李里老师讲:子学与国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楚,你那儿子我搞不清楚,如果是这种话就可想而知,那肯定老师是有微辞的,所以其他的弟子像子贡是春秋第一大商人,智慧才华都是了不起的,问他仁不仁德,子路勇猛精进,是将军,问他仁不仁德,孔子都说不知也,说明孔子都还有微辞,只有别人问到颜回的时候,孔子一口一个贤哉回也,贤哉回也,一口一个称赞,一口一个称赞,贤惠贤德颜回,贤德颜回,这种极力的称赞他的弟子只有颜回一个人,所以在孔子心目当中,真正的得了他的道的就只有颜回这个人,那么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颜回寿命很短,只活了32岁,他是孔子早年弟子当中最有成就的一个,孔子的弟子分为早年的和晚年的,早年的像颜回,像子贡,像子路都是孔子早年的弟子,还有像曾子这些都是孔子晚年的弟子,那么颜回这个弟子是一个什么精神状态呢?

孔子用了一句话,大家就可以听得出来了,在《论语》的第二章,《为政篇》里边,孔子就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什么意思?孔子说我和颜回两个说了一天的话,可是他像个愚蠢的人一样,像个白痴一样坐在那里,什么都不说,只是点头,是,对,对,说得好,可是退其省其私,当我退下去反思,颜回所做的事的时候,我发现他亦足以发,他不仅把我说的话全部听进去了,而且他把我讲的那些思想道理还一一进行了更深的阐明,进行了更深的发扬,所以他真正的是发扬了我的精神,那么从这句话里边,我们一下就感受到,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如愚的人,如愚是什么状态?注意如愚不是真愚,是像一个愚蠢的人,但是愚不愚呢?不愚,所以老子说大智若愚,只有具备了最大智慧的人,他才可以看起来像个愚蠢的人,如果一个看起来非常之机灵夸夸其谈,那这个人不一定很聪明,半壶水响叮当,满壶水是不响的,所以颜回在孔子身边,从来都是少言寡语,很少说话,看起来显得有点迟钝,所以说孔子刚毅木讷近仁,一个人看起来比较刚毅,比较木讷,那么这个人就将近于仁者了,颜回就是这样一种精神气象。

孔子又说颜回了,孔子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从,孔子说颜回不是一个能够帮助我的人,可是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听从,我觉得非常好,那么这句话我们怎么理解呢?有些人说孔子,听他的话都觉得说得好的,他就喜欢,其实并不是这样子,因为一个弟子,如果能对自己老师说的话,每一句话都深信不疑,都深深地赞美,那说明他对他老师的话,有了最深切的理解,所以孔子是把颜回视为自己的知己的,大家想一想能够做孔子知己的人,那是很不容易的,我们现在的教育里边常常说,鼓励学生上课的时候,多提问题,多批评老师,实际上一个学生他在求学的过程中,他首先是要学,是要入乎其内,才可能出乎其外,如果他根本就没有学进去,他的批判,他提的问题都是不足取的,他只有对老师所讲的道理,老师的学问深深的进行钻研、研究,只有长期地深入地思考研究以后,才可能提得出问题,进而至于有所批判,如果老师说上句就接下句的人,这个人可见,他首先是很浮躁的,他根本就没有深入的思考怎么能够随随便便就发出批评呢?所以儒家所培养的人,首先是一个诚敬之心,要诚恳,要诚厚,要尊敬,而颜回就是,首先他是诚敬地来听他的老师的声音,听他老师的智慧,然后深入的去思考,然后深深地有所领会,所以孔子说颜回要是说实实在在对我的帮助,说不上,像他的弟子里边,有钱的、子贡有钱,富可敌国,所以孔子要周游列国,钱从哪里来,子贡可以给他出钱,子路是个勇者,勇猛善战,哪个要欺负老师,子路第一个上,对不对?像张飞一样,一喝,那些人就退得几里远,所以说子路子贡都可以帮助孔子,像宰我,宰我是最聪明调皮的,能说会道,哪个要批评老师的话,他可以跳出来为老师辩驳,这些人都是实实在在地能够帮助老师的,但是颜回呢?孔子说非助我者也,他在实实在在的事情上,好像对我起不到一点儿帮助,但是孔子称赞他什么呢?于吾言无所不从,他对于我说的话没有一句他不听从,不赞美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颜回对孔子理解的那种深透,所以黑格尔讲只有智慧才能认识智慧,只有思想才能认识思想。

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像孔子这样的智慧,那么颜回要对他深信不疑,要无所不从,说明颜回已经具备了崇高的智慧,这才是孔子所深深称赞他的原因,那说明颜回是个什么人呢?

表面上看起来很愚蠢,其实是具备了大智慧的人,有一次孔子就问他的弟子子贡,他说汝与回也,孰贤,你和颜回两个比起来,那个贤惠一点呢?他问子贡,子贡就说,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赐何敢望回,什么意思?子贡就回答说,颜回听到一就知道十,我听到一只知道二,这是什么?闻一知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悟性,什么叫一个人的悟性,悟性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听到一就知道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悟性,所以颜回是悟性极高,极聪慧,而表现上又显得很愚笨的这样一个人,正由于他内中的崇高,才可能带来他外在的这种愚钝的样子。

《易经》里边有一个卦,叫做谦卦,谦卦的卦象是什么?里边是一重高山,外边是一片平地,所以这个卦下边是从什么呢?是从艮卦,上边是从坤卦,也就是说什么叫谦,真正谦虚的人,他内中要像高山一样崇高,他的精神品格,他的学问像高山,可是他外表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迹象非常地谦卑,非常地低下,简直谦卑低下得像个愚蠢的人,这就是颜回的精神状态,内中像高山,外中像平地,很愚蠢。

那么孔子除了称赞他这两点以外,还称赞他什么呢?在《论语》当中有两次,一次是鲁国的国君,一次是鲁国的大夫,都去问过孔子,问夫子,弟子孰为好学?这些人都知道,孔子手下有很多弟子,所以鲁哀公和鲁国的季孙氏都去问孔子,你的弟子里边哪个最好学呢?孔子就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也,今也则亡。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孔子说只有一个颜回好学,这不容易,为什么孔子说只有一个颜回好学呢?难道他其他弟子都不好学吗?深通六艺者七十二人,那七十二个贤人都是精通孔子传授六经的人,那都是了不起的,为什么孔子不称赞他们好学呢?孔子补充了,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这也是孔子对颜回的最大的称赞,什么叫不迁怒,不贰过,所谓不迁怒,朱熹讲了,怒于甲而迁于乙,也就是说张三让我生气了,我绝不把气发到李四身上,可是这个精神,我们不容易做到,我们一般的日都很容易迁怒,比如媳妇跟婆婆两个吵了架,就会把气撒到丈夫身上这就叫迁怒,对不对?那么还有呢?我在车上和这个人吵了架,就会把气发到另外一个人身上,这也叫迁怒,可是颜回不迁怒,怒于甲就止于甲,在甲这个地方生了气就过了,绝不会把这个气带到乙的身上,这是什么?这就是人自我的精神调养,能够自己把握自己的情绪很重要,孔子所看重的就是人能够发乎情,止乎理,只要你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自己的情绪像汪洋大海一样乱发,这就是好品德,而颜回就做到了,他能够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不把愤怒带到其他的场合,这叫不迁怒,第二叫不贰过,什么叫不贰过,不贰过就是不犯重复的错误,人哪有不犯错误的,只要人要做事,就一定会犯错误,要想不犯错误,就什么都不要做,所以说只要人做事都会犯错误,犯错误是很正常的,但是不贰过,不要犯重复的错误,犯了错误以后,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使这个错误不再重犯,这就叫不贰过,这也是孔子所看重颜回的很重要的两个品德,不迁怒,不贰过。

另外孔子还看重颜回什么呢?这也是颜回的一个最重要的品格,也是他和孔子的精神一脉相承的一个东西,宋朝的时候,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叫周敦颐,说他的名字,大家也许不熟,他有一篇著名的文学作品,大家很熟悉叫《爱莲说》,对不对?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篇文章几乎中学生都读过,《爱莲说》,它的作者叫周敦颐,是北宋的一位著名的大哲学家,这个人他了不起,他有两个著名的弟子,叫二程夫子,哥哥叫程颢,弟弟叫程颐,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程朱理学的那个程子,周敦颐在教授这两个弟子的时候,就问了他们一个问题,出了一个考题,叫什么呢?叫他们去寻孔颜乐处,注意寻找的寻找,孔子的孔,颜回的颜,快乐的乐,处所的处,叫寻孔颜乐处,周敦颐就叫他的两个弟子去寻找孔子和颜回为什么快乐,他们在哪里快乐,他们快乐什么?所以后来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命题,孔颜乐处。 作为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命题,“孔颜乐处”究竟指的是什么?圣人对快乐的理解

与常人是否有所不同呢?那么孔子和颜回快乐什么呢?他们以什么为乐,从这个命题里边,我们就看出来孔子和颜回有一脉相承的精神气象,这就是乐字,这是我们讲儒家思想的一个更重要的精神了,上一讲我们讲孔子的时候,谈了孔子对于儒家精神的一方面的贡献,孔子是很博大的,他有方方面面的内容,那么还有一点重要的就是乐,在《论语》里边讲乐的地方有七十多处,一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讲乐,那么孔子是快乐的,颜回继承了孔子的道,颜回是快乐的,他们怎么能够快乐呢?他们为什么快乐呢?这个乐对于儒家,对于中国文化又有什么样的价值呢?我们归纳起来讲,儒释道三家的品格,儒家讲乐生,讲快乐的生存在天地之间,道家讲长生,讲人们长生不老,佛家讲无生,要超越生死,出离轮回,这是儒释道三家最根本的区别,儒家讲乐生,那么这个乐就在孔子和他的弟子颜回身上得到的集中的体现,而且孔子之所以看重颜回的也正在这个乐字上,那么心灵的快乐的感觉从哪里来?有钱就能快乐吗?有物质就能快乐吗?物资的极大丰富就能快乐吗?所以许许多多达官显贵,富商巨子,有钱、有地位、有权力、有名望,他就能获得快乐吗?不一定,颜回有什么呢?颜回什么都没有,可是颜回有快乐,这是孔子所看重的,所以《论语》第六章里边,孔子就说了,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该其乐,大家对颜子的精神有所体会,那么对我们现代文明,对现代世界的取向,和自己心灵的快乐,就应该有所觉悟了,那么孔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贤惠,贤德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什么意思?有一个竹篮打点饭来吃有一个木瓢打点水来喝,居陋巷,居住在非常简陋的房子里边,人们都觉得颜回的生活太苦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是颜回呢?并不改变自己心中的快乐,这说明了什么?从这一段话里边所透出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颜回的生活是非常之穷困潦倒的,穷困潦倒到哪一步呢?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非常简陋的陋巷,可是颜回根本不改变他那种快乐的精神状态,这句重要,为什么颜回能够不改变他快乐的精神状态呢?这句话的根本就是一个改字,注意不改是什么意思?不改是说明了快乐早就在心中了,所以任何外在的条件都不能够改变,所以人的快乐不是建立在外在的物资条件之上的,所以颜回这个改说明了,我吃粗茶淡饭,住在陋巷,我是快乐的,你让我住别墅小车洋房,我仍然快乐,你让我住厕所旁边,我还是快乐,任何外在的条件,都不可能改变我心中的这一种快乐,那么什么快乐的力量这么大呀,能够任何环境都不能改变呢?这就是乐道之乐,因为颜回所乐的是道,所以他能够安于任何条件,所以后人就讲,非乐道不足以安贫,如果你不乐道,你是不可能安于贫穷的生活状态,也不可能安于各种改变以后的生活状态,人都希望生活在习惯的生活状态,一旦有所改变,就会引起心灵的,情绪上的波动,可是颜回是什么外在的条件都不能改变他心中的快乐,这就是儒家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儒家的快乐是超功利的,不是建筑在外在条件之上的快乐,一般意义上的快乐是和痛苦相对的快乐,而颜回的快乐,是超越在痛苦与快乐之上的快乐,这一种乐是什么乐,是心中的安宁,是心里的和平与宁静,心中已经被大道所吸引,而不会被什么呢?被外在的这些条件所改变,而这个大道是什么?就是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人生观、宇宙观、价值观,所以说有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为理想而生活的时候,颜回感到是很快乐的,什么理想,追寻一个圣人的理想,什么是圣人,圣人并不是我们今天说的完人,而是有崇高觉悟的人,圣字怎么写的,上边一个耳,一个口,下边是个王,那个王字在文字学里边,不是王,是人字,是一个人站在大地之上,这边一个耳朵,这边一个口,什么是圣人,一个人站在大地之上,用自己的耳朵去谛听宇宙天籁的声音,其实就是人去认识宇宙的规律,这边口是什么?不仅是认识了宇宙的规律,还要把他认识到的宇宙的规律用口宣讲出来,让其他的人都能够认识到,都能够觉悟到,所以说圣人是有崇高觉悟的人,他对宇宙的规律,社会的规律,人生的规律有深刻的认识,这样人就是圣人,那么一个对宇宙、社会、人生规律有深刻认识的人,那么什么事情对于他来讲,都是自然而然的,什么事情对于他来讲,都想得通,什么事情都不会难倒他,所以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智

者是没有困惑的,所以圣贤是智勇仁三种品格的人,那么颜回在追寻这种圣人的理想的过程当中,他获得了什么呢?获得了生命的这种超越,这就是儒家所说的精神境界,所以追寻快乐,如果一个人只为追寻快乐而得到快乐,他是得不到快乐的,为什么?因为那是自私自乐,是为个人之乐,只有当自己在学圣人的时候,在追寻理想的时候,那么他所得到的自然而然就会得到快乐,所以快乐是学圣贤的副产品,有些人说学儒家现在的作用就是要学点快乐,如果你只为追求快乐而去追求快乐,你永远得不到快乐,因为那是自私自乐,还要流于享乐主义,只有当你真正学圣人,追寻理想的时候,你的快乐是如期而至,那是学圣贤的副产品,你说那些牺牲的革命烈士,江姐能够竹签子钉进手里边去,他都能够不改变她的理想,而从容就义,能够快乐的面对死亡,像瞿秋白这些人,面对开枪,用胸膛对着枪眼睛一闭从容地就走了,他的心丝毫不受外在的影响,这是什么?这就是修道以后的最讯圣人的境界的副产品,自然就得到这种快乐。他的快乐是什么?是对理想的坚信,坚信人类是光明的,坚信真善美是永恒的,所以他不会有任何的恐惧痛苦,外在什么条件都不能改变他内心已有的那一种坚定,那种快乐,所以说真正的快乐来自于什么?来自于对理想的坚定,对于信仰的坚信,所以说理想和信念才能带来一个人永恒的快乐,所以孔子所称赞颜回的,正是称赞他这种对于理想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他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的那一种坚定从容,而他在追寻这个过程当中,疾病也好,痛苦也好,烦恼也好,外在的物质条件也好,对他都没有影响,他得到了一种永恒的心灵的快乐,这就是为什么孔子对颜回这么深深称赞的原因,这也是我们当代人要获得心灵的平衡,要求得精神的快乐,所应该努力向颜回学习的。

颜子是孔子认为能够传自己大道的人,但是颜子不幸短命死矣,只活了32岁,所以孔子非常的伤心,颜回去世以后,孔子是仰天长叹,说天丧予,天丧予,就说明明要传自己道的人,却32岁就短命死了,是不是老天要断绝我,是不是聊天要断绝我,所以颜回的去世给了孔子致命的打击,他认为是老天要断绝他的道,但实际上是不是颜回早逝了,孔子的道就断了呢?事实上并不是如此,而孔子的圣贤大道,虽然颜回死了,但是孔子晚年的弟子曾子把孔子的道传下去了,曾子又把他学到的儒家的东西,传给了孔子的孙子叫做子思,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子思又收了一个了不起的徒弟,这就是儒家的一位大圣人,被成为亚圣的孟子,所以孟子是孔子的四传弟子。

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孟子师承子思,孔子的四传弟子,在孟子手中,儒家的思想得到了第一次最大范围的最高规格的弘扬。

那么孟子他对孔子之道的发扬,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三字经》里边讲了,孟之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孔子讲了一个仁,孟子讲了一个义,孔子讲人应该是无私的,应该是利他的,可是孔子并没有说人为什么要利他,而孟子为孔子的利他精神找到了哲学上的依据,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所以性善论的提出,对于儒家学说的构建起到了一个最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对孔子的一次最有利的补充,另外孟子的时代和孔子的时代不同,孔子是生在春秋末年,而孟子是生在战国,战国比春秋更混乱,面对更为混乱的社会现实,孟子又提出了自己以儒家精神所建构起来的建国主张,提出了重要的利义之辩和王霸之争,而一个读书人在乱世当中要想生存下去,要想真正的替天行道,那么还必须要有一个什么呢?刚正的充沛的人格,所以孟子提出人要养浩然之气,在儒家哲学,在孔子那里呈现的更多的是一种温柔敦厚之美,而在孟子这里,更多呈现了一种阳刚刚毅之美,所以孔子之道更柔,而孟子之道更刚,这就是孟子的主要的贡献。

现在我们来分别谈一谈孟子的几个重要观点,孟子一生的理想就是志在孔子,他说我立志是要学孔子的,他一生就立志要学孔子,追寻孔子的精神境界,总结孔子的学问,发掘孔子的理论,可是他一生也像孔子一样栖栖遑遑不见用,他也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可是都不被国君礼用,晚年也像孔子一样退回到老家,开始和弟子万章一起编孟子这部书,所以孟子晚年周游列国以后,回到乡间就著了《孟子》七篇这部书,《孟子》一共这部书七章,一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