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微观第七版第 章习题参考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高鸿业微观第七版第 章习题参考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最后,分析市场总剩余的变化。市场总剩余的变化等于市场上消费者剩余的变化 量加生产者剩余的变化量,即为(A-B)+(-A-C)=-B-C。其中,由于降价导致生产者剩余的损失 (-A) 转化为消费者剩余的增加 (A) ;-B-C 是最高限价导致的市场总剩余的损失。经济学中,把这两个三角形 B 和 C 构成的面积称为无谓损失。

进一步考虑,如果政府实行最高限价的目的是更多地顾及消费者的福利,那么,在图 6-7 中可见,市场上消费者剩余的增加量 A 大于损失量 B 。总的说来,消费者的福利是增加了,即政府的目的达到了。但是,如果消费者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消费者对价格下降可能无法作出充分的回应,那么,就会出现另一种局面,见图 6-8。在图 6-8 中,陡峭的需求曲线表示消费需求对价格的变化是缺乏弹性的,于是,市场上消费者剩余的损失量 B 大于增加量 A,这样的最高限价既减少了生产者剩余,又减少了消费者剩余,这无疑是很糟糕的。

图 6-8 需求价格缺乏弹性的最高限价的福利分析

② 价格管制之最低限价的福利效应。在图 6-9 中,假定政府实行最低限价政策,

将价格由均衡价格水平 P* 提高到 P0,即将最低价格定为 P0 。于是,受价格上升的影响,消费者的需求量减少为 Q1,生产者的供给量增加为 Q2,供给过剩的现象发生。假定生产者的销售量取决于需求量,那么,生产者实际提供的产量只能是 Q1。这就是说, 一部分原有生产者将不得不退出生产,一部分原有消费者将买不到商品。

先看消费者:在高价位继续购买商品的消费者的剩余损失为矩形面积 A,退出购买的消费者的剩余损失为三角形面积 B,总的消费者剩余的变化为-A-B。再看生产者: 在高价位继续生产的厂商的剩余增加量为矩形面积 A,退出生产的原有厂商的剩余损失

为三角形面积 C,总的生产者剩余的变化为 A-C。最后,市场总剩余的变化等于(- A-B)+(A-C)=-B-C。其中,由于提价导致的消费者剩余的损失(-A)转化

图 6-9 最低限价福利分析图示

为生产者剩余的增加(A),这也反映政府实行最低限价的目的往往更多的是顾及生

产者的福利;与前面的最高限价一样,最低限价导致的市场无谓损失也是-B-C。 下面,我们对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的福利效应做一个综合分析。虽然这两种限价政策对价格调控的方向是相反的,但是,它们都使得市场交易量减少。具体地看,最高限价导致需求量 Q2 大于供给量 Q1 (即供给短缺);最低限价导致供给量 Q2 大于需求量 Q1 (即供给过剩)。于是,根据市场交易的短边决定原则,最高限价下的市场交易量取决于小的供给量 Q1(因为,消费者只能购买到 Q1 数量的商品),最低限价下的市场交易量取决于小的需求量 Q1(因为,销售量通常总是等于需求量)。很清楚,这两种限价政策都使市场交易量由 Q*减少为 Q1,使得一部分生产者或一部分消费者退出了市场交易活动。如前所述,只有当完全竞争市场的交易达到均衡数量 Q*时,市场福利才是最大的;任何小于 Q* 的市场交易量,譬如 Q1 ,市场福利都不是最大的,或者说, 偏离 Q* 的任何数量的重新配置都会减少总剩余。

由于两种限价政策都使市场交易量由 Q* 减少为 Q,它们限制了市场的交易,从而导致了福利的损失。事实上,在产量 Q1 到 Q* 的范围,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都大于生产者能够接受的最低价格,双方进行自愿交易是互利的。但是,限价政策使得这部分交易无法实现,要么是生产者因为价格过低只愿意提供 Q1 数量的产品,要么

是消费者因为价格过高只愿意购买 Q1 数量的商品,于是,市场交易规模只能是 Q1 , 它小于 Q*。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家指出,这两种价格管制都由于限制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而导致了三角形的无谓损失,即图 6-7 和图 6-9 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B 与 C。

最后需要指出,各国政府在一定时期都会采取某些限价政策,这些政策的实行往往是根据经济形势的需要和为了实现一些经济目标,这都是必要的。但是,实行限价政策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导致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在实行限价政策时,需要考虑到这些政策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包括对市场效率和福利的影响,综合权衡利弊, 合理设计,并且可以配套实施一些其它做法,以期收到尽可能好的政策效果。 (3)销售税的福利效应。

如果政府征收销售税,譬如说,对每一单位商品征收t元的销售税,那么,我们会思考以下的问题:商品价格是否也上涨t元呢?销售税最终由谁来承担呢?是由消费者还是由生产者来承担?销售税的福利效应又是如何?下面来分析和回答这些问 题。

图 6-10 税收的福利效应

我们以从量税来分析销售税的影响。从量税是按每销售一单位商品计征一定货币量的

税收。在图 6-10 中,无从量税时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 P*和 Q*;假定政府对销售每一单位商品征收t元的从量税。因为是征收销售从量税,这便使得消费者支付的买价高于生产者得到的净价格,两者之间的差额刚好等于需要上缴的销售每一单位商品的从量税额t元。这种关系在图中表现为:在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和生产者的供给曲线之间打进了一个垂直的“楔子”,其高度就是单位商品的从量税额t,即消费者支付的买价为 Pd,生产者得到的净价格是 Ps,Pd 和 Ps 之间的垂直距离就是单位商品的税额t。

相应的商品交易量为 Q1 。由这个基本分析框架出发,可以进一步分析销售税的福利效 应。

首先,销售税导致商品价格上升,从而使得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减少,进而使得生产者的供给量也随之减少。在图中表现为,销售税使得商品价格由 P*上升到 Pd,消费者的需求量和生产者的供给量都由 Q*减少到 Q。尤其是,商品价格上升的幅度小于单位商品的从量税额,即 (Pd-P*)<t。这就是说,尽管单位商品的从量税额为t, 但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通常总是小于t的。

其次,销售税是由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承担的。由图可见,由于征收从量税,消费者支付的商品价格由 P*上升到 Pd,多支付的部分相当于 FG,这就是消费者承担的单位商品的税收额;生产者得到的净价格由 P*减少为 Ps,减少的部分相当于 GH,这就是生产者承担的单位商品的税收额;两者之和就是单位商品的税额,即 FG+GH= t。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分析销售税的福利效应。由于销售税导致的价格上升和需求量及供给量的减少,使得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剩余都减少,消费者剩余的损失为矩形面积A 加三角形面积C,即-A-C,生产者剩余的损失为矩形面积 B 加三角形面积 J ,即-B-J 。政府由于销售税增加了财政收入,其获得的销售税总额等于单位商品的从量税额乘以销售量,即(Pd-PS)·Q1=t·Q1,等于图中两个矩形面积 A+B。考虑到政府的税收收入通常用于社会公众项目的支出,可以视为社会福利,于是,从市场整体的角度看,福利变化量=消费者剩余的变化量+生产者剩余的变化量+政府的销售税收入=(-A-C)+(-B-J)+(A+B)=-C-J。具体地看,在消费者剩余的损失 (-A-C)和生产者剩余的损失 (-B-J)中,-A-B 转化为政府收入 A +B,而余下的-C-J 则是无谓损失。所以,销售税最终导致了市场福利的减少。 第七章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第一部分 教材配套习题本习题详解

一、简答题

1.根据图20中线性需求曲线d和相应的边际收益曲线MR,试求: (1)A点所对应的MR值; (2)B点所对应的MR值。

图7-1

答:由图7—1可知需求曲线d为P=-1Q?3, TR(Q)=P·Q= -1Q2?3Q, 所以MR=TR′

55(Q)= -2Q?3

5(1)A点(Q=5,P=2) 的MR值为:MR (5)= -2Q?3=1;

5(2)B点(Q=10,P=1) 的MR值为: MR (10)= -2Q?3=-1

5本题也可以用MR=P(1--

1Ed)求得:

1EdEA=2,PA=2,则MR=P(1--EB=,PB=1,则MR=P(1--

)=2x(1- )=1

12111)=1x(1- )=-1 E20.5d2.图7—2是某垄断厂商的长期成本曲线、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试在图中标出: (1)长期均衡点及相应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