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微观第七版第 章习题参考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高鸿业微观第七版第 章习题参考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厂商所选择的最优产量为 Q2;当商品的价格为 P3 时,厂商所选择的最优产量为 Q3 , 等等。可见 SMC 曲线上的各个均衡点,如 E1、E2、E3、E4 和 E5 点,恰恰都表示了在每一个相应的价格水平上厂商所提供的产量。因为每一个商品价格水平都是由市场给定,所以,在短期均衡点 上 商 品 价 格 和 厂 商 的 最 优 产 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明确地表示为以下的函数关系:QS=f(P),其中,P 表示商品的市场价格,且 P=MC,

QS 表示厂商的最优产量或供给量。显然,上式是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我们可以说,SMC 曲线就是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但是,这样的表述是欠准确的。考虑到在 AVC 曲线最低点以下的 SMC 曲线的部分,如 E5 点,由于 AR<AVC,厂商是不生产的,所以,准确的表述是: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 SMC 曲线上等于和大于 AVC 曲线最低点的那一部分。如图 6-4 (b) 所示。

(3)需要强调的是,由 (2) 所得到的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 它表示厂商短期生产的供给量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化;此外,短期供给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生产者所提供的产品数量是在既定价格水平上能够给其带来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损的最优产量。

2.【答案】要点如下:

(1)在长期,完全竞争厂商是通过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来实现 MR=LMC 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的。在这里,厂商在长期内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自由地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另一方面表现为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下面以图 6-5 加以说明。

图 6-5 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形成

(2)关于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在图 6-5 中,当市场价格较高为 P1 时,厂商选择 的产量为 Q1,从而在均衡点 E1 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MR=LMC。在均衡产量 Q1,有 AR>LAC,厂商获得最大的利润,即 π >0。由于每个厂商的 π >0,于是, 就有新的厂商进入到该行业的生产中来,导致市场供给增加,市场价格 P1 开始下降, 直至市场价格下降到使得单个厂商的利润消失即 π=0 为止,从而实现长期均衡。如图6-5 所示,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点 E0 发生在长期平均成本 LAC 曲线的最低点,市场的长期均衡价格 P0 也等于 LAC 曲线最低点的高度。

相反,当市场价格较低为 P2 时,厂商选择的产量为 Q2,从而在均衡点 E2 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MR=LMC。在均衡产量 Q2,有 AR<LAC,厂商是亏损的,即 π <0。由于每个厂商的 π <0,于是,行业内原有厂商的一部分就会退出该行业的生产, 导致市场供给减少,市场价格 P2 开始上升,直至市场价格上升到使得单个厂商的亏损消失即 π =0 为止,从而在长期平均成本 LAC 曲线的最低点 E0 实现长期均衡。

(3)关于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通过在 (2) 中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当市场价格分别为 P1、P2 和 P0 时,相应的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分别是 Q1、Q2 和 Q0。接下来的问题是,当厂商将长期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分别确定为 Q1、Q2 和 Q0 以后,他必须为每一个利润最大化的产量选择一个最优的生产规模,以确保每一产量的生产成本是最低的。于是,如图 6-5 所示,当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为 Q1 时,他选择的最优生产规模用 SAC1 曲线和 SMC1 曲线表示;当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为 Q2 时,他选择的最优生产规模用 SAC2 曲线和 SMC2 曲线表示;当厂商实现长期均衡且产量为 Q0 时,他选择的最优生产规模用 SAC0 曲线和 SMC0 曲线表示。在图 6-4 中,我们只标出了 3 个产量水平 Q1、Q2 和 Q0,实际上,在任何一个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水平,都必然对应一个生产该产量水平的最优生产规模。这就是说,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厂商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是该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进而实现长期均衡的一个必要条件。

(4)综上所述,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发生在 LAC 曲线的最低点。此时,厂商的生产成本降到了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商品的价格也等于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由此,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LMC=SMC=LAC=SAC,其中,MR= AR=P。此时,单个厂商的利润为零。

3.【答案】

(1)经济学家指出,完全竞争市场实现了福利最大化,即总剩余最大化。总剩余等于市场的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的总和。在此,利用图来分析完全竞争市场的福

利。在图 6-6 中,E 是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 P* 和 Q* ; 市场的消费者剩余为图中浅色的阴影部分面积,市场的生产者剩余为图中深色的阴影部分面积,市场的总剩余为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即图中全部的阴影部分面积。

图 6-6 完全竞争市场的总剩余

图 6-6 中的总剩余表示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实现了福利最大化。原因在于:在任何小于 Q* 的数量上,譬如在 Q1 的数量上,市场的总剩余都不是最大的,因为可以通过增加交易量来增加福利。具体地看,在第 Q1 单位的数量上,由需求曲线可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Pd 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 P* ,所以,消费者是愿意增加这一单位产品的购买的,并由此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剩余;与此同时,由供给曲线可知生产者能够接受的最低价格 Ps 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 P* ,所以,生产者也是愿意增加这一单位产品的销售的,并由此获得更多的生产者剩余。所以,在自愿互利的交易原则下,只要市场的交易量小于均衡数量 Q* ,市场的交易数量就会增加,并在交易过程中使得买卖双方的福利都增加,市场的总福利也由此增大。这一交易数量扩大的过程一直会持续到均衡的交易数量 Q* 实现为止,市场的总福利也就达到了不可能再增大的地步, 即不可能在一方利益增大而另一方利益不受损的情况下来增加市场的总剩余。也就是说,完全竞争市场均衡实现了福利最大化。反过来,在任何大于 Q* 的数量上,譬如在 Q2 的数量上,情况又会如何呢?事实上,Q的交易数量是不可能发生的。原因很简单:在第 Q2 单位的数量上,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 P* ,

生产者能够接受的最低价格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 P* ,这种使双方都受损的买卖是不 可能成交的。所以,自愿互利的市场交易最后达到的均衡数量为 Q* ,相应的均衡价格为 P* ,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实现了最大的福利。总之,完全竞争市场的交易实现了最大的福利,或者说,完全竞争市场机制的运行是有效的。

(2)下面分析价格管制的福利效应

① 价格管制之最高限价的福利效应。在图 6-7 中,在无价格管制时,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 Q* 和 P* ,消费者剩余为三角形 GP*E 的面积,生产者剩余为三角形 P*FE 的面积。假定政府认为价格水平 P* 过高并实行了最高限价政策,规定市场的最高价格为 P0 。于是,在低价格水平 P0 ,生产者的产量减少为 Q1 ,消费者的需求量增加为 Q2 ,商品短缺的现象发生。在最高限价政策下,消费者和生产者各自的损益和总剩余变化分析如下。

图 6-7 最高限价福利分析图 首先看消费者。由于厂商的供给数量只有 Q1,所以,消费者只能购买到 Q1 数量

的商品,一部分原有的消费者将买不到商品。其中,对仍能买到商品的消费者来说, 他们的消费者剩余由于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增加了,其增加量为矩形面积 A;对没有买到商品的原有消费者来说,他们的消费者剩余的损失为三角形面积 B。总体来说,市场上消费者剩余的变化量为 A-B。然后看生产者。由于厂商的供给数量只有 Q1 ,这意味一部分原有生产者将退出生产。其中,对继续生产的厂商而言,他们的生产者剩余由于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减少了,其损失为矩形面积A;对退出生产的厂商而言,他们的生产者剩余的损失为三角形面积 C。总体来说,市场上生产者剩余的变化量为-A -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