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同底数幂的乘法(峄城 于芳通)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1.1 同底数幂的乘法(峄城 于芳通)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学生认真读题,充分思考分析,独立完成步骤书写,一名学生进行板演,其余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相检查,核对过程与结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点评强调结果的书写要符合科学计数法.)

82

解:3×10×5×10

=15×1010

=1.5×10(m)

地球距离太阳大约有1.5×1011m.

设计意图:以教材中例题为落脚点,让学生学会判别、应用所学字母表达式,以达到巩固新知的作用.利用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大数,发展数感.提高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进步.例2旨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养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四、变式训练,巩固提高

1.口答:

(1)x2·x5 (2)b5·b (3)32·3n

2.下面是某学生所做的四个题目,另一个同学说做错了,而他说没错,请评判一下谁说得对.

(1)x5+x5= x10 (2)xm·xm=2xm

(3)a·a3·a5=a0+3+5 =a8 (4)-a2·(-a4) ·(-a)3=(-a)2+4+3 3.计算:

(1)23·24·25 (2)x3·xm-1 (3)ym-1·ym+1·y

(4)(5)a3·a3+a2·a4 4.已知ax=2,ay=3(x、y均为正整数)求ax+y的值

(全体学生跃跃欲试,抢着回答,一生回答后,其它同学提出问题进行质疑.第3题的前二个题教师依据学生的解释进行口头解答;后三个题学生解答到了练习本上,通过实物投影仪订正.)

师:刚才的问题都是老师出示给同学们的,大家解答得好极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自己也编几道题运用同底数幂简洁法则的问题,让大家做一做.

(学生在下面积极编题,教师巡视,几个学生把自己编的题目写到黑板上,全体同学进行解答订正.然后同桌之间将所出问题交换解答,学生积极性非常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扎扎实实的落实了字母表达式,让学生对本节主要知识有了清醒的认识.其中第4小题是对法则的逆运用,加深对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活学活用,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11

五、归纳小结,升华认知

师:哪一个同学能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学生沉思片刻后,踊跃举手发言,陈述了以下几点): ①学习了“同底数幂相乘法则”,并进行了应用.

②在得出法则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从特殊猜想到一般的方法;

③学习中,可以将未知知识转化为已知知识进行解决.

设计意图:学生畅谈自己学习所得的新知识与个人切身体会,教师予以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特别是课上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知识推导方式,更是学数学应掌握的必要方法.

六、达标检测,反馈矫正

A层: 1.填空题

( )420

(1)a·a=a.

(2)若102·10m=102013,则m= . 2.计算:

(1)y·y2·y3 (2)ym·ym+1 (3)y-1·yB层: 次运算?

4.若a=2,a=5,求a

m

n

m+n

m

m+1

·y (4)

3.某种计算机每秒钟可以进行4×107次运算,那么这台计算机5×102秒可以进行多少

的值.

设计意图:达标检测一方面旨在知识的巩固与深化,通过以上习题使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学会举一反三,利用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进行运算.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及时的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布置作业,巩固深化

必做题:习题1.1 第1题.

选做题:习题1.1 第2、4题.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检测本节知识训练提高运算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体会到不一样的成功.

板书设计:

1.1 同底数幂的乘法 (m、n都是正整数),am·an=am+n 例1 计算: 即同底数幂的乘法,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巩固训练: 例2 学生活动区 学生活动区 学生活动区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得到了自身素质的提高.

课一开始就通过问题,学生感知到了生活中存在同底数幂相乘的实例,同时形成认知冲突,初步了进行探求的欲望;在法则的推导过程中,采用了让学生猜想的方式,引起学生的争议,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求的欲望;在学生通过特例得出法则之后,教师适时提出:“特例不能代表一般”,又使学生产生了继续探求的欲望.然后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归纳出法则,通过自己的问疑、释疑,使法则得到了完善、推广,解决了心中的疑惑.最后通过

必要的应用训练,学生达到了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形成了技能,应用训练的设计做到了灵活多变、联系实际,有教师命题,也有学生编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时间把握还有点不好,达标检测有待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