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简史——后弘期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藏传佛教简史——后弘期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谈及至此,诸君想必对藏传佛教的来龙去脉有了

(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额尔德尼谕旨)

一个浮光掠影的了解。对一般人而言,藏传佛教最显性的特征除了藏民族僧俗百姓热忱的宗教情怀和活佛转世制度外,就是以辩经为特色的藏传佛教教育制度。

下面我就对藏传佛教教育制度作一简单归纳。

藏传佛教的教育制度无论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面都极富特色,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以修习《释量论》、《现观庄严论》、《入中论》、《律经》、《俱舍论》五部大论为主的修学体系。以格鲁派为例,五部大论的修学次第和年限有如下的划分:《释量论》的学习分三个班级,称为因明班,每班学习期限一年,共三年;《现观庄严论》的学习分五个班级,称为般若班,每班学习期限一年,共五年;《入中论》的学习分两个班级,称为中观班,每班学习期限两年,共四年;《律经》的学习分两个班级,称为戒律班,每班学习期限两年,共四年;《俱舍论》的学习分两个班级,称为对法班,每班学习期限两年,共四年;学完五部大论总共需要二十年。

藏传佛教的教育特色可以简单归纳为尊师重教、内外兼学、重视论典、次第有序、见修双运。

藏传佛教的教育主要按照闻、思、修三方面展开。听闻的达成需要依止善知识,上师在显教学习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在密法修学中则更为重要。无论从接受灌顶开始,还是具体的修学,乃至最后的证果,无一不需要上师的授权、指导。上师有多种,从密法修行的角度而言,最重要的上师是根本上师。密教修行

中,对具德上师和具器弟子的要求都非常高。弟子在选择根本上师时,要多方面观察上师,上师也要观察弟子,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一旦确立师生关系,弟子应该将上师视作现世佛陀一般,这使得藏传佛教教育中尊师重教的传统非常浓厚。正因为上师在修学佛法中的极端重要性,藏传佛教在传统的三皈依之上还加上了皈依上师,“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也成为藏传佛教最常念诵的皈依句。

藏传佛教中尊师重教的最佳例子莫过于米拉日巴。他依止玛尔巴上师时,玛尔巴对其施以种种试炼,他都毫无怨言,勤劳苦作,最后得到师父倾囊相授;米拉日巴后来收徒传教,派遣弟子热穹前往印度学习密法,热穹学成后,米拉日巴又从他那里学习密法,丝毫不摆老师的架子。

藏传佛教教育培养出来的合格僧人应该内外兼学,精通大小五明。他们不仅以其内在的断证功德为僧俗百姓所敬仰,更以其精湛的医术、高超的塑画技艺、丰富的天文历算知识为百姓排忧解难,真真正正实现了自利利他的大乘菩萨精神。藏传佛教史上,这样的人物比比皆是,著名的有萨迦班智达、布顿等人。

内明学习的主要是五部大论,五部书均为印度大德撰写的论著。这凸显出藏传佛教教育中重视论典的

传统。重视论典,并不是说藏传佛教不重视佛陀经教,而是因为藏传佛教认为佛陀言教对一般人而言非常深奥,一开始仅靠自力无法达到彻底通达,必须依靠先代证悟大德的论书方可一窥门径。只有通过论书的学习,才有可能逐渐深入经藏,证悟佛陀讲授的般若智慧。其实这里也就牵涉到次第有序的问题。从显教学习而言,首先要学习声明的基本知识,所谓“读书需先识字”,然后要学习《入菩萨行论》,了解如何成为大乘菩萨,如何行持大乘菩萨的行为。之后学习戒律是为了了解僧规、寺规;学习阿毗达磨和量论是为了法相学方面知识的培养;学习中观是为了法性学方面知识的培养;学习般若则是显教修为的最高阶段。显教学习完成后,进入密教的学习,这同样有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修习。

藏传佛教中知性、德性、智性(超越性)三个层面的教育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三者的良性循环体现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即是见修双运。或者换句话说,即是以甚深的中观正见和广大的瑜伽修行相互配合,以见导行,以行证见,见行圆满,终臻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