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配气机构动力学分析及优化》硕士学位论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发动机配气机构动力学分析及优化》硕士学位论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 论

内燃机配气机构是内燃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高温、高压、高速的影响,使其有别于一般的凸轮机构,设计起来要复杂得多。为提高配气机构的性能,需要对配气机构每个部分做全面、细致、深入的研究,本文正是在这一宗旨指导下,采用多质量模型对内燃机配气机构进行了动力学分析。

与单质量模型相比,多质量模型不仅可以对气门的动态响应情况进行分析,而且可以对气门系各个部件如凸轮轴、摇臂轴、气门座、气门杆的运动情况及受力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对各个部件的强度进行校核,对气门系传动链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

为了分析配气机构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动力学现象,并用来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针对类似于CA488发动机结构的配气机构建立了四质量模型。研制了气门摩擦磨损试验台,可以用来分析488、6102、6110三种发动机配气机构的运动状态。落座冲击力是影响气门摩擦磨损的主要因素,本文分析了影响落座冲击力的主要因素,并通过理论计算给出了落座冲击力与凸轮轴转速、气门间隙之间的关系。

论文完成的工作有如下几个方面:

1.本文根据气门与气门座之间的冲击力作用,设计了一种可用来测量气门副冲击疲劳磨损的动力学模型,可测量CA488、6102、6110三种机型配气机构的疲劳磨损状况。采用该模型对6102配气机构进行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理论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2.参考已有的配气机构动力学计算模型,建立了一种合适的动力学模型,对运动质量进行了合理的划分,使计算出的数值更加符合实际的配气机构运动情况。能够计算出气门与气门座动态接触过程的状态参数,即接触力和接触变形。将本模型应用于测试6102发动机配气机构的试验台进行了实际模拟计算,得出了气门加速度的变化规律,在各种转速下的气门落座冲击力随凸轮轴转速的变化,以及落座冲击力随凸轮轴转速与气门间隙的变化规律。

3.理论计算与实测结果都表明,发动机转速存在一理论上限值,当转速超过这一数值后,不仅落座冲击力急剧增大,而且气门还会发生反跳现象,这对配气机构的正常工作是不利的,因而在工作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在极限转速附近工作,而且在发动机设计过程中就应考虑到这一问题,使设计转速

38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低于极限转速。同时,气门间隙也存在一极限值,当气门间隙过大时,落座冲击力急剧增大,配气机构冲击载荷也迅速变大,工作情况严重恶化。从中还可发现,当气门间隙为零时,落座冲击力是最小的,因此,安装液压调节器是当代发动机设计的总趋势,可以大大改善发动机的冲击磨损与振动状况。

我们的工作只着重研究了配气机构的冲击疲劳磨损,如何在正常或接近正常工作状态下(即考虑零件的热负荷、冲击载荷、燃烧产物的腐蚀作用等)在理论与实验上分析气门副的摩擦磨损状况,这将成为我们今后的研究重点。

39

哈尔滨工业大学中职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刘佑平. 提高内燃机凸轮轴耐磨性的方法. 内燃机. 2002(2):15~17 郭海涛,卓斌等. 气门—气门座的摩擦设计研究. 内燃机学报. 2001(3):258~262

刘兢生, 刘佐民. 磨损工况对气门-气门座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 摩擦学学报. 1993, (4): 19~33

郭海涛,卓斌. 发动机配气机构中—气门导管摩擦副的润滑研究. 机械工程学报. 2002(7):96~101

Dennis F Li,Steve M Ohde,Hazem A Ezzat. An Automotive Piston Lubrication Model. ASFE Transactions. 1982,(26):151~160 尚汉冀. 内燃机配气凸轮机构—设计与计算.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8: 25~37

廖晓山等. 汽车发动机配气机构.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1: 84~96

D. A. Stoddart. Polydne Cam Design. Machine Design. Jan-Mar: 13~15 M. Winston. Dudley. New Method in Valve Cam Design. SAE 847230: 19~33

赵雨东, 陆际清. 刚度和摇臂比的变化对凸轮轴下置式配气机构动力学计算结果的影响. 内燃机学报. 1993(11): 72~84 王德海, 姜树李. 配气机构摇臂比的精确计算. 内燃机学报. 1985, (3): 124~157

赵雨东, 陆际清,仝坤,葛青. 有直动式液压间隙调节器的气门机构的试验与计算分析. 汽车工程. 2000(4):262~265 Zhao Yudong,Tong Kun and Lu Jiqing. Determination of Aeration of Oil in High Pressure Chamber of Hydraulic Lash Adjuster in Valve Train. SAE Paper. 1999(01):0646

14 W.Hsu and A.P.Pisano. Modeling of a Finger-Follower Cam System with Verification in Comtract Forces. 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 1991,118(3):132~137 15 M.Adam et al. Application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Valvetrain Syst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40

哈尔滨工业大学中职硕士学位论文

Design. 1990,11(3):281~291 16 曹卫彬,梁安波,李江全. 液压挺柱配气机构动力学模型计算的研究. 内

燃机工程. 2002(3):58~63 17 隋允康等. 柴油机配气机构有限元动力分析. 内燃机学报. 1988, 6(3): 48~52

18 袁兆成, 李惠珍. 用有限元法研究配气机构动力学. 内燃机学报. 1986,

4(3): 36~41

19 周锦生, 范鸿宾. 用等参元法分析PA6-280柴油机配气机构的动态特性. 内燃机学报. 1997, 15(4): 92~108

20 乐俊秉, 李惠珍, 吴广全.配气机构有限元动力计算及分析. 汽车工

程. 1994, 16(1): 25~29 21 A A Shabana. Viscoelastic Analysis of Multi-body System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1985, 100(2):271~284 22 吴广全, 李惠珍等. 用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内燃机的配气机构. 内燃

机学报. 1992, 10(3): 67~75

23 Y. A. Khulief. Dynamic Analysis of Constrained System of Rigid and

Flexible Bodies with Intermittent Motion. 1986, (108): 38~45

24 樊久铭,徐斌,程东明等. 配气机构多质量动力学模型.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99(2):52~54 25 马永有,张辉.高速凸轮—从动件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动态分析.机

械.2002(5):7~10

26 孙军.475柴油机多项动力凸轮的优化设计.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03

(2):20~21 27 秋叶机四郎. 配气机构的动力学研究.徐志远译自内燃机关, 1987, (12): 33~41

28 袁兆成,林学东,方华.气门落座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兵工学报.1999

(2):12~16 29 卢月娥,任述光,杨大平.内燃机配气凸轮机构型线的动力学优化设计.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522~524 30 程崇恭.内燃机配气凸轮机构运动偏差的分析.长沙大学学报.2002(4):

47~49 31 李为鉴, 吴金源. 气阀系统多质量模型的数学处理. 复旦学报(自然科

学版). 1982, 21(2): 63~72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