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光伏电站调查报告范本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MW光伏电站调查报告范本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

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年平均 年日照辐射总量 . . .

.

2.1.3 项目所在地太阳能资源分析结论

XX地处XXXX,日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为000小时~000小时,年日照率为63%~65%。各月日照数以5月份和6月份最多,月平均281.9小时~284.2小时;11月~12月最少,月平均191.1小时~198.2小时。一日中,日照时数1月~2月和11月~12月每天平均6小时,3月和9月~10月每天平均7小时,4月和7月~8月每天平均8小时,5月~6月每天平均9小时。年平均接受太阳辐射量为6071.78(MJ/m2),属我国第二类太阳能资源区域,非常适合建设光伏电站项目。

2.2 XXX县其它气象条件

2.2.1 气温

2.2.2 日照

2.2.3 降水

2.2.4 蒸发

XXX多年平均蒸发量1700毫米~2300毫米,降水与蒸发之比在1:4~1:5之间。一年中,1月份最小,5月、6月为蒸发量旺盛期。 2.2.5 湿度

XXX年平均相对湿度54%。7月、8月空气比较湿润,相对湿度也最大。相对湿度的日变化比较明显,最大值在日出之前,最小值在下午2时左右,与气温日变化正好相反。 2.2.6 风霜

年平均风速2.4米/秒~4.2米/秒。年均7级~8级的大风日数有14.3天~44.5天。最大风力达9级,最高风速22米/秒。历年8级或8级以上大风平均日数23天,一般多在春季,大风日数最多可达50天,沙尘暴日数是10天左右。境无霜期短,年均102天~137天。最长132天~162天,最短81天~122天。初霜最早年份出现在9月1日~10日,最晚年份开始于9月28日,一般年开始于9月12日。春霜最早年份终止于5月11日,最晚年份终止于6月12日,一般年终止于6月1日左右。 2.2.7 冰冻

一般年份XX月封冻,XX月解冻,封冻期为000天左右。最大冻土深度000厘米~000厘米,平均000厘米。

. . .

.

XXX地境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3.68℃,极端最高00℃,极端最低-00℃,气温高于和等于30℃的日数多年平均为9天,最多年19天,最少年3天。高温出现在5月上旬到8月下旬。无霜期多年平均为104天,最长年分184天,最短年份84天。最大冻土为169cm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10mm。多年平均蒸发1743.5mm,其中4、5、6三个月是同期降水量的7.35倍,7、8月份蒸发量是同期降水量的3.68倍。该区季风性气候明显。夏季多东风,其它季节为西和西北风。多年平均风速2.6米/秒,一年中6级以上大风平均为28天,最多年达52天,风力最大达到9级。多年平均冰雹日数为4天。多年平均湿度47.8%。

2.3 项目所在地地理条件

XXX县地貌特征是四周环山,地势由东向西北倾斜。一般海拔00~00米。最高的XX山000米,最低的XXX100米。境西部为土石山区,植被较稀疏,形成岩石裸露和切割较深的沟谷。东部和东南部为丘陵地貌,坡面宽阔,地势较平缓,沟堑相对也浅,土质疏松。北部和东北部为中低山及台地区,山顶平缓,台面被黄土覆盖,局部地带沙化比较明显。中部的XXX河谷由南向北蜿蜓曲折,连接着XX、XX等断陷盆地。东南边境是XX水系的XXX河谷。

境地址表层特征是:深厚的第四纪黄土覆盖在第三纪红土之上,地表组织物黄土为主。也分布着部分红土。土石山区地表为砾石夹粗沙的粗骨土,在河川阶地主要为风积粉土和冲积物。

XXX国道与XX线在此交汇,交通便利。 (附项目所在地图)

图2-2 XXX地图

2.3.1 工程地质

该光伏发电工程选址紧邻XXXX,基本地质情况引用自《XXXXX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 2.3.1.1 工程概况

XXX10MW光伏电站选址位于XXX东南方向150米至1000米之,总面积24万平方米,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分布,该场地地势为朝向正南的缓坡,坡度5度到10度之间。

工程总装机容量为00MW,发电设备为晶体硅光伏电池组件,安装方式主要为固定倾角,辅以部分向日跟踪方式(旋转支架系统),安装高度为00m到00m之间,单个光伏组件自重为000N以,固定倾角安装模式的支架系统重量平均到每块光伏组件上为000N以,埋

. . .

.

深000m左右,考虑到风载荷和雪载荷,最大负载强度为000N。电气控制室建筑物单层布置,采用混凝土基础,基础埋深为0m。 2.3.1.2 地形地貌

光伏电站场区为土石山区,地形较平缓。场地西南部、发育2条南北向冲沟,东北部发育1条南北向冲沟,宽00~00m,深约00~00m。 2.3.1.3 地基岩土层的工程特性

地基岩土层及分布特性:在30m勘探深度上部为第四系粉土,下部为第三系上新统(N2)粉质粘土层和玄武岩。

地基土的物理力学特性:根据地基土室试验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现场原位测试结果,按工程分区分层进行数理统计,

拟建场地位于XXXX地区,场地断裂不发育,未发现不良地质作用,场地稳定性好,适宜建设。工程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g,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工程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为00m。工程场地地下水位埋藏较深,对基础和施工无影响。

2.4 光伏电站场址建设条件

2.4.1 场址宏观建设条件分析

XXX光伏发电示项目在水文、气象、太阳光照资源、交通运输条件、接入系统以及岩土工程条件方面符合建设条件。 2.4.2 场址微观建设条件分析

XXX通过建设生态XX、绿色XX,森林覆盖000万亩,新增造林000万亩,森林覆盖率50%,建成绿化通道000公里,形成大面积防风林带。因此项目选址不受风沙影响。

XXX北面靠近XX,由于山势较高,从北面和西北面刮来的风,在XXX上空形成回流,云层无法停留,且带走大量水气,使XX地区空气干燥、湿度低、无云层遮挡、透光率高。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其创造了明显区别于周边地区的“小气候”环境。为太阳能发电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 2.4.3 场址建设条件分析结论

项目所在地具有富集的太阳光照资源,保证了高发电量;靠近主干电网,能减少新增输电线路的投资;主干电网的线径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在基本不改造的情况下有能力输送光伏电站的电力;离用电负荷中心市区近,可以减少输电损失;场地开阔、平坦,扩容空间大;交通运输、生活条件便利;能产生附加的经济、生态效益,有助于抵消部分电价成本;在此建设太阳能发电站,既可以方便地将太阳能电力电场升压站接入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