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部分说课稿全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高中化学必修部分说课稿全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具有的化学性质,如,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本课时的内容在整个高中化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正确地掌握金属钠与水反应时的现象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铝与氢氧化钠反应时的现象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技能目标: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

3情感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与水的反应)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能够透过现象认清事物的本质。 1.3、重点 、难点

重点: 钠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的反用。

难点:钠与水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观察。

二、教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对于钠与水的反应,因反应比较剧烈,在学生没有实验经验的情况下,我选择的教学方法为,条件允许的话,我就做为演示实验,让同学们根据提前给出的一些提示自己总结出实验现象,并试着做出科学的解释。根据实验现象让同学们试着自己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

2. 运用对比的方法:钠能与水反应,那么铁呢,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铁能否与水蒸气进行反应。

3. 在铝与氢氧化钠的溶液的反应教学中,也采用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并总结出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学法

利用师生互动的方式,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复习初中学习的金属与酸的反应,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金属活动顺序表,在氢以前的金属遇到酸时,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提出疑问让同学们思考“金属遇到水会如何呢?”并练联系生活实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游泳到金属器皿来盛水,也常用铁,铝或铜制的水壶来烧水,说明这几种金属与热水是不反应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不与水反应呢? 通过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事例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接着下面进行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来对上面的悬疑找到答案。

(二)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教学:进行演示实验钠与水的反应,在做实验时,提醒学生观察反应时钠所处的部位,形态,钠球的运动和大小的变化情况,周围水雾的产生和发出的响声,以及溶液的颜色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实验现象,并正确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不可以与冷,热水反应,能否与水蒸汽反应呢?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如将铁烧红插入到水中,或将铁粉与水蒸汽在高温下反应等。 引导学生从水蒸气的产生,铁粉和水蒸气的反应,反应产物的检验等环节讨论反应装置的合理设置,最终选择一种装置进行实验。

(四)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这部分仍然采用学生的主体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金属不但能与酸反应,而且还有些特殊的金属在不但与酸发生反应,而且还能与碱发生反应。

16

(五)总结:在学习了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与水的反应,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后,要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找出金属的共性。同时还要让学生注意钠,铝,铁分别与氧气、水反应各不相同,它们之间存在差异。还要让学生了解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不是所与金属共同具有的性质,而是少数金属的特性。通过比较,归纳,使学生了解金属的一般化学性质和个性,从而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1金属的化学性质(第3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三课时的内容。鉴于“物质的量”一章知识难度较大,为了分散难点,也为了围绕着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方程式定量计算中的运用,提炼出运算规律,所以新教材专门编入这一节。

本节教材的显著特点是:

1.揭示化学反应中微粒的数量关系——紧扣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与生成物的配平系数,跟反应微粒个数的比例关系,扩大到微粒集合:物质的量的比例关系。

2.涉及化学反应中多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通过物质的量(n)与质量(m)、摩尔质量(M),标况下气体体积(Vm)及溶液中溶质物质的量浓度(C)的换算关系等变换公式,形成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系统,所以难度较大。

因此,课文选用了三道例题,各设两问以适当分解其综合性;各例题综合度依次渐增。教师应引导学生突破这三道例题,在此基础上再结合习题的训练力求落实。教学中还要注意强调做题格式的规范。 2.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1.熟练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关系;

2.分析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3.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

算。

2.2 能力目标1.通过各化学量的相互转化,灵活运用公式计算;

2.通过化学方程式系数的意义的学习,学会分析推导有关化学方程式系数的

计算;

3.通过例题和习题,学会综合分析和逆向思维; 4.通过一题多解,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2.3情感目标1.通过比较化学量的差异和联系,建立各化学之间的关系网络;

2.通过计算题格式及思维过程的规范训练,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通过课堂反馈习题,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

3.教学重难点: 1.化学方程式系数的意义。

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单位的使用。

3.综合计算题中思维过程及能力的建立。

二、教法:

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有一定的难度,可适当的补充一些不同类型的题作为课堂练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理清思路。 三.学法

这部分的知识点比较枯燥,使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克服懒惰的心理,

17

从被动变为主动,灵活的运用公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教 学 活 动 要 点 教 与 学 活 动 建 议 ▲回顾初中化学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不仅表明了反应物、▲引入新课的途径: 反应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同时还根据配平系数明确表示出化学①复习第三章所学几个重要的概念的反应中构成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数目(化学计量数γ)的关系。涵义及换算公式: 进而可以扩大到表示物质的量的关系: ②复习初中化学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特别是配平系数表示的意义。 ▲根据化学方程式配平系数的含义,阐明“化学计量数(γ)和“单位为一”的内涵,再扩大到阿伏加德罗常数倍成为mol。左栏各层次的推论,由学生思考讨论得出。 ▲例题的研讨:可采用课本的例题,也可将课本例题改为学生自学,另选相对应的题目作补充例题。 ▲例题的处理采用学生“自学——理解——讨论——列式——计算”的方法,也可以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的方法,切忌教师“一言堂” ▲[例题1]思考讨论: ①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怎样写? ②配平系数表示了什么关系? (计算过程及答案略) ④如何例出对应比例以求得 n(H2SO4)? ⑤如何根据n(H2SO4)求得 m(H2SO4)? (计算过程及答案略) 二、物质的量浓度及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课本例题2](题目略) (1)先求出n(MnO2) ▲ [例题2]思考讨论: ①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如何求出m(矿)中MnO2的物质的量? ⑥本题在作题格式上有哪些要注意? 一、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课本例题1](题目略)

18

(计算过程略) (2)再求参加反应的浓盐酸体积V[HCl(ag)]: ③如何根据n(MnO2)求得n(HCl)?又如何由n(HCl)和C(HCl)求得V[HCl(ag)]? ④如何根据n(MnO2)求n(Cl2)?再由n(Cl2)换算成V(Cl2标况)? 能不能由n(MnO2)直接求V(Cl2)? ▲在解答出[例2] V(Cl2) 后,进一步研讨: ⑤能不能利用HCl+ MnO2 同一个方程式,同时求所需V[HCl(ag)] 和生成的V(Cl2)? (以此引出[例题3]) ▲[例题3]思考讨论: ①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否同时利用n=V?C直接求出 C(NaOH)? ③能否在求出 C(NaOH)的同时,求n(NaClO)? ④在根据化学议程式计算列比例时,“上、下”单位有何特点?“左右”单位有何特点?(以此引出小结要点) (3)又求反应生成的标准状况下Cl2的体积V(Cl2): (计算过程及答案略) [课本例题3](题目略) 在同一个化学方程式中同时求两种不同物质有关的量: (计算过程及答案略) [归纳小结]讨论:通过例题的计算,同学们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n、M、C、Vm有关数据,有哪些规律性的体会? ▲通过讨论围绕以下几方面应有所收获: ①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系数在计算中发挥的作用。 ②运用 式列比例。 和V(ag)?C = n 将其它物理量与n 进行换算,以n值代入化学方程③列比例“上、下单位要一致,左右单位需对应。” ④要养成讲究计算格式的习惯,以[例3]的格式规范计算过程。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