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表格教案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表格教案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七律〃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体现的是毛泽东热爱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总之,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到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 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对学生而言,有诸多困难,加上本组是本册的最后一组教材,更要注重已有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教学时,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 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要求,不要盲目求深求透,如,对《长征》一诗的理解,学生有所感悟、大体读懂即可。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4-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4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交流平台?2课时,?日积月累?、?成语故事?1课时。 课题 课型 25 七律〃长征 讲授 设计者 课时 使用时间 2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不怕?两字,铿锵有力,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一词概括了长征遇到的艰难险阻,语言高度凝练。 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广阔,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一动一静。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这是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是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诗句,分析诗句,给诗分层,归纳各层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讲授法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普通教室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拟使用)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或补充内容 教学用具 (一)解题。 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二)范读、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 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读。 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 万水/千山/只等/闲。 度。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三)读句、颜:全都喜笑颜开。) 释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 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四)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或补充内容 一、复习检查 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反复朗读诗句,分析诗句,给诗分层,归纳各层意思。 4.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朗读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诗意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能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三、品诗、品3、学生交流后,汇报。 句,体会作者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的思想感情。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朗读,背诵 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由朗读全诗 交流,汇报 齐读最后两句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