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微生物学期末实验报告《土壤中产淀粉酶芽胞杆菌的筛选》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广州大学微生物学期末实验报告《土壤中产淀粉酶芽胞杆菌的筛选》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5.细菌生化鉴定

①接触酶试验: *记录:(产气为动态过程,采用文字记录)

菌种R:挑取活化的菌种R并接入装有H2O2的试管中,观察到无气泡产生,说明该菌

的接触酶试验为阴性。

菌种T:菌种T与菌种R实验现象大致相同。挑取活化的菌种T并接入装有H2O2的试

管中,观察到无气泡产生,说明该菌的接触酶试验为阴性。

【备注】由于第一次使用浓度较稀的H2O2无反应,但通过用重新稀释得到的H2O2溶

液仍无反应,故均判断为阴性

实验现象分析:

由以上现象判断,T菌种和B菌种均不产生接触酶

②.糖发酵试验: *记录:(实验组较多,采用文字记录)

R、T两种菌在木糖、阿拉伯糖、乳糖、甘露醇发酵中均呈现为阴性(-),既不产酸也不

产气,【本次实验均采用1个菌种2个实验,即进行平衡实验且留有每种糖发酵实验空白对照,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实验项目 菌种A 菌种B 空白对照 葡萄糖发酵试验 +(变色不产气) +(变色不产气) - 乳糖发酵试验 - - - 木糖发酵试验 - - - 阿拉伯糖试验 - - - 甘露醇发酵试验 - - - 实验现象分析:以上结果现象说明T、R两个菌种均能分解利用培养基中的葡萄糖作为碳

源生长且将葡萄糖分解为有机酸使溴甲酚紫变色为黄色,但产酸不产气,故杜氏小管中无气泡生成,且T、R两组实验的黄色深浅近乎一样,故可判定它们分解葡萄糖的效率相近,能较好地分解利用培养基中的葡萄糖。

③.VP试验: *记录:(采用文字记录)

菌种R的两个平衡组现象相同,均呈黄色,为阴性(-); 菌种T的两个平衡组现象相同,均呈黄色,为阴性(-)。 空白组:呈黄色

实验现象分析:

由以上现象记录判断R、T菌种均为VP试验阴性,说明R、T菌种均不能利用葡萄糖脱羧形成乙酰甲基甲醇。所以均与空白组一样呈现黄色。

13

④.MR试验: *记录:(采用文字记录)

菌种R:加甲基红指示剂1-2滴,呈现浅的淡红色,判断呈弱阳性。

菌种T:加甲基红指示剂1-2滴,呈现鲜红色,判断呈阳性。 空白组:无明显现象。

实验现象分析:在已判断葡萄糖发酵试验为阳性的基础下,R、T两菌种在分解葡萄

糖过程中产生丙酮酸,进一步分解中,由于糖代谢的途径不同,可产生乳酸,琥珀酸、醋酸和甲酸等大量有机酸,可使培养基PH值下降至pH4.5以下,使甲基红指示剂变红变色。由以上现象及分析可判断MR试验中为T为阳性、R为弱阳性。

p.s:医学上的检验标准:较为严格,甲基红为酸性指示剂,pH范围为4.4-6.0,其pK值为5.0。故在pH5.0以下,随酸度而增强红色,在pH5.0以上,则随碱度而增强黄色,在pH5.0或上下接近时,可能变色不够明显,此时应延长培养时间,重复试验。

⑤.吲哚试验:

从37°C培养箱经培养24h后取出R、T两组实验组,在培养液中加入乙醚1-2ml,经充分振荡使吲哚萃取至乙醚中,静置片刻后乙醚层浮于培养液的上面,此时沿管壁缓慢加入5-10滴吲哚试剂。

*记录:(采用文字记录)

加入吲哚试剂后

菌种R:无红色产生,呈阴性 菌种T:无红色产生,呈阴性

实验现象分析:

由以上加入吲哚试剂的现象可得出R、T两菌种均不能分解培养基中的色氨酸生成吲哚(靛基质),进而不能与试剂中的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作用,无法生成玫瑰吲哚而呈无色,故判断R、T两菌种均为吲哚试验阴性。

⑥.耐盐实验: *记录:(组别较多,采用文字记录现象)

含盐量为2%的培养基: T和R菌种均能生长,形成白色菌落,其中T菌落面积较大 含盐量为5%的培养基:T和R菌种均不能生长 含盐量为7%的培养基: T和R菌种均不能生长 含盐量为10%的培养基:T和R菌种均不能生长

实验现象分析:

T菌种能在含盐量2%的培养基中生长;而B菌种也能2%的培养基中生长,但两个菌种在含盐量为5%的培养基、含盐量为7%的培养基、含盐量为10%的培养基均不能生长

同时可以初步猜想华南地区即广州大学土壤点的盐浓度较低。T、R两个菌种只适合在含盐量较低的环境中存活,耐盐度较差即同时说明对环境中盐度变化适应能力差。

14

⑦.柠檬酸盐利用试验:

*记录(现象以文字及图片记录)

菌种R:菌种R经过两天培养,柠檬酸盐培养基颜色由绿色变成蓝色,说明说明菌种R在柠檬酸盐利用试验中表现为阳性(+)

菌种T:菌种T与空白对照一样,柠檬酸盐培养基颜色依然呈现绿色。说明菌种T在柠檬酸盐利用试验中表现为阴性(-),不能利用柠檬酸盐作为碳源生长且接种物已转变为黄褐色,且后面稀释划线部分无新菌落生成,故可推断不能生长繁殖的T菌落已经死亡。

实验现象记录分析:

柠檬酸盐培养基系一综合性培养基,其中柠檬酸钠为碳的唯一来源。而磷酸二氢铵是氮的唯一来源。如R菌能利用柠檬酸钠为碳源,因此能在柠檬酸盐培养基上生长,并分解柠檬酸盐后产生碳酸盐,使培养基变为碱性。此时培养基中的溴麝香草酚蓝指示剂由绿色变为深蓝色。而不能利用柠檬酸盐为碳源的细菌如T菌,在该培养基上不生长,不能利用柠檬酸钠作为碳源,且观察到T菌的划线部分无新的菌落生成,而旧的接种物已变为黄褐色(不知是否可以判定已经死亡)。 【同时在T菌培养基中发现一个蓝色点,经判断为培养基被划破的地方,应被杂菌污染,所以个人认为若在培养皿中进行柠檬酸盐实验,虽然变色现象会比试管更明显,但由于与空气接触面积大,易增加杂菌污染,所以更应避免破坏培养基,且必须倒置培养】

15

⑧.明胶试验: *记录:(为性质实验,故采用文字记录)

经过在20℃培养箱中培养7天后,从培养箱中取出,但因为室温较高故所有试管中的明胶均不能凝固,所以我们将冰箱中放置20分钟后再进行观察。

在取出培养箱时,连同空白组和平衡实验带来的总和共5支管,均是液体状态,无法判断是否被细菌液化,故放置进冰箱静置观20分钟观察。结果呈现如下: 菌种R:2支试管明胶状态与空白组情况一样,均为凝结状态,倾斜后液体不晃动呈现半固体状态。故判断R菌种为明胶试验阴性(-)

菌种T:2支试管明胶呈现液体状,倾斜后液体会流动。故判断为明胶试验阳性(+) 空白组:凝固状态,倾斜后明胶不流动。

菌种R 菌种T 菌种R 空白组

实验现象记录分析:

*通过本次明胶试验,我们可以判定菌种R不能产生明胶酶,菌种T可以产生明胶酶。

因为该实验原理是利用某些细菌可产生一种胞外酶-明胶酶,能使明胶分解为氨基酸,从而失去凝固力,半固体的明胶培养基成为流动的液体。

*而实质上我们也可以同时明白到明胶【明胶是胶原部分水解而得到的一类蛋白质】

作为一种大分子有机物不能被细菌直接利用,故细菌会分解出一种胞外酶-明胶酶,使明胶这种大分子被酶分解成氨基酸后进入蛋白质利用,而氨基酸为小分子与蛋白质的结构不同,故不能凝固。我同时感觉到这个实验对我们的生化机理也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解释许多细胞分泌胞外酶的现象。

p.s.同时其实我们发现这种明胶运动实验所耗时间较长为7天,所以通过百度搜寻,我们找到一个更为快捷得出结果的医学检验方法。明胶琼脂平板法可于普通琼脂加入1%明胶倾注平板后,分为四个区,每个区分别划线接种一种被检菌,经24-48小时培养后,于培养基表面注入氯化汞溶液(氯化汞12g,蒸馏水80ml,浓盐酸16ml),如细菌液化明胶,则在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带。通过用透明带产生的效果,减少细菌需要消耗的底物的量,同时使效果更明显,且透明带的出现远远比明胶液化效果的产生来得更快。

在现实应用上,该测试更多用于医学检测如:胃肠炎、肠热症、菌血症或败血症、破伤风、气性坏疽、肉毒中毒、结肠炎等急性疾病,故诊断时间和处理时间应尽可能压缩,故根据准确性和时效性,可能以上查到的方法2更适合用于现实生活。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