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报告之父母教养方式开题报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工作报告之父母教养方式开题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父母教养方式开题报告

【篇一: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开题

报告】

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 一、 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良好行为的培养。人类行为的生成与发展变化主要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其中,儿童期的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是后天环境中的决定因素。而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儿童社会化和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良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儿童在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学业成就、对新情境的应对无一不受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或直接影响。正确的教育观,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反之,则阻碍儿童的发展。

其次,幼儿期的儿童虽然也接受幼儿园的教育,但由于幼儿的大部分时间是与主要抚养者(父母)在一起的,而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子女发展的期望以及对儿童发展的看法等父母教育观念因素,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的播下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所以找出一种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近年来,我国心理与教育研究者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认知、社会性情感及各种人格品质的发展的作用以及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随着家庭互动理论的兴起,学者们认为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儿童和父母的相互作用模式被用于充分解释儿童问题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儿童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是对于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我们看到的实证研究成果还不多见。笔者试图通过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找出最佳的父母教养方式 ,为现代家庭子女抚养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研究也有助于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全面了解,以及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更好地沟通与合作,从而促进儿童的稳步发展。 二、文献综述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儿童社会化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众

多学者关注学龄前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原因。许多学者经广泛地研究得出父母的教养态度、方式和行为是儿童产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将对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因素方式的研究做一个简单的综述。

(一)关于儿童问题行为界定的研究

problem behaviors,behavior disorders, conduct problem, conduct di- sorders即问题行为。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儿童问题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迄今为止,对于问题行为的概念仍无统一的界定。

1、国外学者对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

关于儿童的问题行为,自从1928年威克曼(e.k wakeman)开展研究以来,一直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h.c.lin- dgrem)为代表。比较经典的林格伦的定义为: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是一个术语,它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和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问题行为定义为一种持久的、反复发生的、反社会的,或反抗性的行为。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american psychictric

association)将问题行为定义为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年龄范围、社会道德准则所允许的异常行 为。 [1]

2、国内学者对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

国内学者对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问题行为是指那些阻碍儿童身心健康、影响其智能发展,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

[2]烦的行为。如学生中常见的学业不良行为,攻击性行为,逃学等等。儿童的问题行为,或

称行为问题,是指不被社会所赞同,影响儿童健康发展的行为,如攻击性行为、吸烟、酗酒、

[3]撒谎、多动等等。儿童行为问题(behavior disorder),也称儿童问题行为,是指儿童

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超越相应年龄所允许偏离正常范围5%-15%的非正常行为,包括儿童在行为和情绪方面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各种违纪行为和神经症行为。

[4]儿童的行为问题是指儿童发育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学龄儿童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违

[5]纪、焦虑、抑郁、社会退缩以及各种身体不适等方面。儿童行为问题是指童年期出现的在

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相应的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儿童行为问题直接影响儿童学习的效能、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及社会适应的良好程度,有些还可能成为成年期精 [6]神疾病的根基。

笔者认为,国内外学者们对“问题行为”的理解与定义并无本质差异,只是在表述上有的更为具体。“问题行为”之所以缺乏一致性的定义,主要是学者们各自的研究目的、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不同;另外,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行为问题的衡量标准也不统一。值得一提的是,在权威性的《心理学大辞典》中没有“问题行为”的条目。可见“问题行为”概念的难以界定非同一斑。

(二) 有关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的,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daling @

[7]steinberg,1993).儿童学家曾运用直接的观察,调查或访谈等多种手段探究父母教养儿

童的行为方式。具体分析,这一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教导方式(discipline styles)和

[8]养育方式(caregiving styles)。

父母的教养观念决定了其采用的教养方式,而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和行为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国外学者的研究

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p.m.symo- nds)。[9]他提出了亲子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纬度:一是接受——拒绝,二是支配——服从。他在研究中发现,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情绪不稳定、冷漠、倔强并具有逆反心理倾向。受父母支配的孩子比较被动服从,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让父母来服从自己的孩子表现为独立性和攻击性强。

霍夫曼(hoffman)等人1970年还专门研究了惩罚这一普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的

[9]影响。他们把惩罚分为强制(power-assertion)和爱的收

回”(love -withdrawal)两种.强制是指父母对儿童的体罚冷漠地拒绝、剥夺以及威胁等。他们的研究表明,强制方式会阻碍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同时也会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强制会引发孩子的敌意,同时又提供了一个表达敌意的方式,即父母的惩罚方式无意中向儿童提供了打人的模式。“爱的收回”是一种心理上的惩罚方式,它表示为父母不理睬,孤立儿童、对儿童表示失望等。这种惩罚方式会导致父母与儿童感情的破裂,使儿童体验对自身安全的威胁和焦虑感。 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mrind)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重点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她认为,父母对儿童的限制应分为“严格合理的限制”和“惩罚性的限制”两种。由此提出了影响较大的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即权威型的家庭

教养方式(authoritative parenting)、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authoritiarian parenting)、

[10]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permissive parenting)。根据鲍姆林特对学前儿童的研究表明:权

威型家庭中的儿童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放任型家庭中的儿童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家庭中的儿童缺乏社会责任感。之后,鲍姆林特(1991)把父母教养方式概括为7类:

[8] 期望型、民主型、非指导型、专制指导型、非专制指导型、投入型、一般型。

patterson等学者所作的一系列结构方程模式的研究表明:不良的教养态度和行为与儿童的反社会行为有着因果关系,家长不良的教养态度和行为是儿童发生问题行为的决定性因

[20]素。mackinnon-lewis等人认为,不良的父母教养行为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儿童攻击、反抗行为:一是强迫,父母和孩子互相强迫对方停止不恰当的行为,却通过父母对儿童的行踪、交友以及活动的不具爱心或不适当的监视,从而引起儿童对他人的不信任和敌意,强化了儿

[21]童的攻击,反抗行为。lafreniere考察了28-61月龄的孩子内隐问题行为的起源,发现

亲子关系可以预测内隐问题行为,母子关系比父子关系对学龄前孩子的内隐问题行为影响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