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宜昌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宜昌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乡村旅游与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既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途径,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把实施城乡统筹发展作为“五个统筹”的首要内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党的十七大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可见,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推进城乡一体化,既是我国党和政府的既定方针,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城乡统筹发展,就要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互补、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协调发展。

乡村旅游根植于广袤的农村,它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源,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近农村、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好去处,又增进了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既丰富了农民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所以,乡村旅游是沟通城乡社会经济的桥梁和纽带,极大地促进了城乡的良性互动和城乡产业、资源的优势互补,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农民增收就业和城乡交融互动等各个方面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解决城乡一体化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2.4体验经济理论

1.体验经济内涵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出版了《未来的冲击》一书,预言体验经济(The Experience Economy)将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人类第4种经济形态。1999年,美国策划人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撰写的《体验经济》一书中将体验(experience)定义为“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目前从美国到欧洲的整个发达社会经济,正以发达的服务经济为基础,并紧跟―计算机信息‖时代,大规模开展体验经济。体验经济被其称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阶段之后的第四个人类的经济生活发展阶段。

23

宜昌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在体验经济时代,企业不仅仅为消费者提供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服务,核心是通过主题体验设计,为消费者提供最终体验,使消费者留下难以忘却的愉悦记忆;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不仅仅是商品或服务的消费,而是情绪上、体力上、智力上甚至精神上的体验;商品、服务对消费者来说是外在的,但体验是消费者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内在所得。

体验经济的典型特征是,消费是一个体验过程,体验的终极目标是快乐;企业生产快乐,消费者在体验中感受快乐。因此,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体验产品必须以顾客体验需求为中心,以有形的产品为道具,以无形的服务为舞台,使顾客在消费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体验享受。这就要求体验产品需要设计与提供参与性强的活动与项目,让顾客在参与性活动中感受独特的体验价值。

2.乡村旅游与体验经济

旅游本质上是游客求新、求异、求奇、求美、求知的体验活动。现代旅游者已不满足于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而是玩物适情、情与物游、品味过程的体验式旅游。这就要求旅游景观的营造、旅游服务的提供和旅游产品的设计等方面应充分考虑人的休闲、审美与体验的需求。

乡村旅游的魅力在于为游客提供独特的乡村体验。乡村自然体验、乡村民俗体验、乡村农事体验、乡村户外运动体验与乡村生活体验是城市居民乡村体验游的主要内容。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摘农家果、采农家菜、钓农家鱼、种农家地、审乡村美、探乡村险、竞乡村技、亲乡村水、学乡村艺、演乡村戏、娱乡村乐等活动,是城市居民乡村体验游的具体表现形式。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大多停留在以“农家乐”为主打产品的初级阶段,经营理念不新,产品设计跟不上时代要求,多数农家乐还处在低水平发展,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农家本色越来越少,乡土气息越来越淡,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市井味道越来越重;而在供游客“乐”上下的功夫太少,具有乡村特色的参与体验性项目缺乏,导致游客的乡村体验活动少、滞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很难吸引回头客。

体验经济背景下,乡村旅游不是简简单单吃吃农家饭、看看农家景、打打娱乐牌,还要满足游客吃住之外的体验需求。乡村旅游要以城市居民为“中心”,以主题体验设计为“灵魂”,以乡村聚落为“剧院”,以田园风光为“布景”,以旅游产品为“道具”,以优质服务为“舞台”,以体验项目为“载体”,让游客在旅中审美、动中健身、做中体验、学中益智、乐中休闲。同时,乡村旅游开发要把农耕文化、传统工艺、节庆活动、民俗特色等元素融入乡村旅游活动之中,突出乡土气息的浓郁性和真实性,将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与挑战性融入丰富多彩的乡村体验活动之中,最大程度地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把乡村营造成城市居民娱乐体验、教育体验、逃避体验和审美体验的“甜蜜地带”。

24

宜昌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第3章 宜昌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3.1 宜昌乡村旅游开发环境分析

3.1.1宜昌自然地理环境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东与荆州市和荆门市毗邻,西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接壤,南邻湖南省常德市,北接襄阳市和神农架林区。长江流经市域237公里,市中心城区位于险峻的西陵峡口,历史上是“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的重镇,故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

宜昌地形复杂,高低相差悬殊,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区、丘陵、平原兼有。全市东西宽174公里,南北长180公里,版图面积21084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67.4%,丘陵占22.7%,平原占9.9%。西部山地主要分布在兴山、秭归、长阳、五峰县和夷陵区的西部;兴山县仙女山海拔2427米,为全市最高峰;山区峡谷众多,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就是其中之一。中部丘陵处于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海拔100米~500米,坡度5度~25度,分布在远安、宜都、夷陵的东部和当阳北部。东部平原位于江汉平原西缘,分布在枝江、当阳东南部、城区东南部和宜都、远安沿长江、清江下游两岸、沮漳河流域谷地两侧,枝江的杨林湖海拔35米,为全市的最低点。

宜昌位于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四季分明、水热同季、寒旱同季的气候特征。多年平均降水量1215.6毫米,平均气温16.9摄氏度,极端最高温度41.4摄氏度(7月),极端最低温度零下9.8摄氏度(元月)。年平均大于10度的活动积温5200摄氏度以上,持续天数达250天。无霜期250~300天,年平均辐射量100.7千卡/每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538~1883小时,日照率40%。

宜昌市域内河流众多,水资源总量为131亿方,过境客水约4572亿方。宜昌水能资源极为丰富,总蕴藏量达3000万千瓦,其中可供开发2500多万千瓦。宜昌水系均属长江流域,可分为长江上游干流水系、长江中游水系以及清江水系、洞庭湖水系和澧水水系等五大水系。除长江、清江干流外,集雨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境内河流有164条,占境内集雨面积的91.5%。河流总长5089公里,河网密度0.24公里/每平方公里。集雨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的一级支流14条,其中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有4条(沮漳河、黄柏河、香溪河、渔洋河等)。

宜昌主要河流有:长江:自秭归县破水峡入境,经宜昌至枝江县鸭子口出境,在本市境内流长237公里。清江:发源于恩施利川市齐岳麓肖家塘,全长440公里,在宜昌境内153公里,即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盐池入境至宜都市陆城注入长江,是本市境内长江的最大支流。香溪河:发源于神农架林区的骡马店,流经兴

25

宜昌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山县,在秭归的香溪镇注放长江,全长110公里。沮漳河:在当阳市两河口以上分为东西两大支流,西支为沮河,发源于保康县的卫家大岩,全长226公里;东支为漳河,发源于保康县的黑林,全长199公里。沮河、漳河在两河口汇合成沮漳河,全长88公里,于宜昌与荆州分界处注入长江。黄柏河:东支发源于夷陵区樟村坪镇的黑良山,全长126公里;西支发源于夷陵区的武郎寨,全长70公里。东西两条支流在宜昌县黄花场附近汇合成干流,长32公里,经夷陵区小溪塔注入长江。

3.1.2宜昌社会经济环境

宜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一座拥有24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和中国古代民族团结使者王昭君的故里。神奇的土家歌舞、激昂的峡江号子、壮阔的历代战事、原生的端午祭祀,共同构成了宜昌深厚的文化源流。

宜昌是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是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湖北省第二大经济体。全市现辖5县3市5区,总人口415万。全市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经济总量位居长江沿线19座地级城市第4位、中部77座地级城市第3位。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41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91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00亿,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4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9%,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

宜昌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所在地,被誉为“世界水电之都,中国动力心脏”。长江流经市域237公里,清江流经市域153公里。此外,还有10公里以上的河流99条。宜昌市内河流总长3793公里,河流密度计每平方公里0.18公里,水能蕴藏量达3000万千瓦以上,可开发利用量达2500万千瓦。在方圆不到100公里的范围内,建有三峡水利枢纽、葛洲坝水利枢纽、清江隔河岩水利枢纽、高坝洲电站和水布垭电站等五个大中型水电站和387座小水电站,装机总容量超过2700万千瓦,年发电量1100亿千瓦时,使宜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水电之都,中国动力心脏”。

宜昌是长江中上游的重要交通枢纽,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区域性交通中心地位逐步显现。沪渝、荆宜、江南三峡翻坝高速公路、汉宜高速铁路和宜万铁路建成通车。宜巴、保宜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392公里,铁路总里程440公里,港口年吞吐量4600万吨,85%的县市区通达高速或一级公路,95%的县乡道路达到四级以上标准,所有行政村通达沥青或水泥路。长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