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宜昌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宜昌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续表

主类 乡村人文活动 乡村旅游亚类 基本类型 茶酒饮食民俗、服装体饰民俗、生计技艺民俗、服装体民俗习俗 饰民俗、聚落建筑民俗、岁时节庆民俗、社会组织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信仰禁忌民俗、交通运行民俗 现代节庆 农产品 旅游节、文化节、商贸农事节、体育节 特色饮食、农产品与制品、林产品与制品、畜产品与制品、水产品与制品、中草药材及制品 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 表2-2 宜昌缺少的乡村旅游资源类型

缺少的亚类 河口与海面 冰雪地 2 缺少的基本类型 雅丹、戈壁滩地、观光游憩海域、涌潮现象、击浪现象、冰川观光地、长年积雪地、海市蜃楼现象多发地、沙漠(戈壁)蜃景现象多发地、避寒气候地、牧村景观、长城段落 12 1 206 4 6 10 数量(个) 商品 民间工艺品 10 38 2.1.6乡村旅游产品

对于旅游产品(Tourism products)的概念,有代表性和影响的是林南枝、陶汉军〔101〕的观点。他们认为,“从旅游目的地角度出发,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着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而“从旅游者角度出发,旅游产品就是指游客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一次旅游经历”。

笔者认为,乡村旅游产品(Rural tourism products)可从需求与供给的角度分别定义。从旅游供给者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以乡村为空间,凭借乡村旅游吸引物和旅游服务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需求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总和。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产品是旅游者花费一定的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一次乡村休闲体验经历。

乡村旅游产品除具有一般旅游产品的综合性、无形性、不可储存性、不可移动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等基本特征以外,还具有乡村性、文化性与体验性等特征。乡村性是乡村旅游产品的本质属性;文化性是乡村旅游产品的灵魂所在;体验性是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要求。本文将乡村旅游产品分为6大系列、38种产品类型。详见表2-3。

19

宜昌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表2-3 乡村旅游产品类型

系列 乡村 观光游 乡村度假游 基本类型 田园观光游、园林观光游、农业观光游、水乡观光游、山村观光游、渔村观光游、牧区观光游、古民居和古宅游、古村观光游、民族村寨游、古镇观光游、新农村观光游 休闲度假村、休闲度假农庄、乡村酒店 休闲农庄、租赁农园、种植体验园、采摘园、畜牧喂养体验园、乡村体验游 垂钓园、捕涝体验园、农(林、牧、渔)家乐、乡村狩猎园、乡村亲水体验园 乡村 民俗风情游 乡村 科普教育游 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民族文化游 现代农业科技园、农业展览馆、农业博览园、乡村博物馆、生态博览园、教育农庄 乡村亲水漂流、乡村户外探险(如乡村徒步穿越、乡村野外定乡村健身游 向、乡村溶洞探秘、乡村峡谷溯溪等)、乡村户外拓展(如乡村拉练、乡村夏令营等)、乡村户外竞技(如蹦极、攀岩、崖降、瀑降、滑草、滑雪、滑翔、跑马、自行车越野、骑射、溜索等) 6 38 4 3 3 10 数量(个) 12 6 2.2 乡村旅游的相关理论

2.2.1可持续发展理论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把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确定为人类的紧迫目标,标志着人类环境时代的到来。1987年,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具有里程碑式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全面而系统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同,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发展理念。1994年3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定义有数百个之多。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定义,来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

20

宜昌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告所提出的界定,“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公平性、可持续性、共同性与需求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属性。

2.可持续旅游发展

传统观念认为,旅游是无烟工业,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对资源的破坏。然而,旅游产业发展的结果表明,旅游同样会造成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和文化异化等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计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在西班牙召开“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大会”,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两个文件,明确提出: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和地球理事会共同颁布了《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一实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明确提出把社区居民作为关怀对象,并把社区居民的参与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可持续旅游没有公认的权威定义,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定义为: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农村生态环境、村落环境、文化景观保护不力,乡村旅游地的生态环境破坏、文化传统扭曲、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等影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影响问题。这些问题如不有效解决,必将影响到乡村旅游的长久发展。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是维持当地居民、社区、旅游者和环境之间的平衡。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要将环境的保护和优化作为第一要务,致力维护良好生态环境,大力提升社会人文环境,为城乡居民提供共同的良好人居环境。在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效管理,使乡村旅游业在当地生态环境容量、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环境容量、当地农业生产容量承载许可范围内可持续发展。同时,要保持乡村文化的乡村性与真实性,避免过度商业开发;要积极采用低碳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乡村资源永续利用。

2.2.2新农村建设理论

1.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21

宜昌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设的大局。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都采取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按照国际经验判断,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也就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社会发展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工农、城乡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2.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非农就业空间”。乡村旅游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着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任,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乡村旅游有效融合一、二、三产业,拓宽了农业的功能和空间,转变了农业的增长方式,使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人文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要,开辟了新农村建设新途径。其次,乡村旅游为农民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乡村旅游打破了一、二、三产业的界限,带动了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饮食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吸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有效拓展了农民就业增收空间。再则,乡村旅游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引导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能够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从而整体带动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2.3城乡一体化理论

1.城乡一体化内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城乡关系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也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就是要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构建起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