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训练25:散文阅读(一)-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专项训练25:散文阅读(一)-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三、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7—10题。

萧红带我回到身后的村庄

孙惠芬

遇到萧红,是1986年。这一年3月,我在《上海文学》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小窗絮语》,小说写一个青年在城里读了两年书之后再回到乡下家里的烦恼心绪,她闻不惯乡村恋人身上浓烈的化肥气味,听不惯奶奶、父母哥嫂随地吐痰的声音,更不接受原来有着远大理想的闺中密友已结婚生子、被活生生拉进泥土的现实……想不到,小说发表之后,一个读者专程驱车从大连开发区来庄河见我,还带来一位热爱小说的朋友,那位朋友送给我一本萧红的《呼兰河传》。

与慕名而来的朋友究竟说了什么,全然记不得了,惟一记得的就是把他们送走后,封皮上“呼兰河传”四个字向我闪烁着急盼盼的眼神。在那个遮蔽了窗帘的昏暗的宿舍小屋,我彻夜无眠,像吸附在一块磁石上的铁屑,随着磁石的移动微微颤抖:一到冬天就裂了口子的大地,一到春天就陷进泥浆的马车,只有秋天才热闹起来的山野,还有漏雨的粉房,荒凉的草房人家,还有祖父、祖母,还有在大街上自由串动的蜻蜒、蚂蚱、小燕子,分布在小城街头的金银首饰店、布庄、茶庄、彩纸铺……我不知道是被游走在文字里自由自在的灵魂打动,还是被镶嵌在荒蛮大地上的孤独寂寞感染,我一经走进去,便再也不能自拔。第二天早上,当我睁着一双熬红了的双眼爬起来上班,我的眼前,已经站立起另一个村庄。她坐落在盆地中央,前后街两排草房,她前边有两条细长的河谷,河谷两岸长着丰沛的野草,她就是生我养我的辽南乡村山咀子。

1986年,通过萧红,我看到了自己的村庄。我的村庄一直都在,它叫庄河,庄河,庄庄有河,所有的河谷都通着大海。我故乡的河谷,两岸长满了野草,顺着长满野草的河谷向东南方向走,不出一小时就能走到海边小镇,那小镇叫青堆子。在乡下呆得寂寞厌倦时,被父母管束得喘不过气时,我就顺着河谷小道逃往青堆子小镇,叛逆的情绪往往随着河谷岸边的野草一起摇曳。我初始写作,抒写的就是这种急于逃离的叛逆情绪。虽然在这种情绪中,也触及了村庄的人和事,也描绘过大街、土地、山野、草丛,可我的情感是厌恶的,憎恨的,我对村庄人事景致的书写是下意识的。朋友喜欢《小窗絮雨》,或许是他看到了那里边下意识的部分;朋友的朋友送来《呼兰河传》,或许是觉得我下意识书写的村庄和萧红笔下的村庄有点像,可他们不知道,他们唤醒了我对属于自己的那个河谷村庄的感情——那天早上,当我满眼都是我故乡的村庄河谷,河谷两岸丰沛的野草,一股挚热的溪流涌进眼角,我一瞬间热泪盈眶。

伤害也同样来自于1986年。这一年5月,我从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了拥有城市户口的城里人,成了天天在文化馆上班的文化人,可是野草一样在山野里长大的我,对按时上下班,对程序和秩序有着天然的抵触;尤其受过教育的小城文化人的假模假式,为一件小事反复争议不断重复的无聊会议……我备感压抑,甚至得了严重的失眠症。就在这个我失眠最厉害的时期,《呼兰河传》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河谷村庄——无异于让一株在乡野上摇摇晃晃生长了20多年的野草,回到了那片自由的土地。

我不知道,当年驱车而至的来访者,是不是心灵的自由在喧嚣的开发区备受压抑,才在我无意识写到的村庄里找到寄托?也不知道,那位送我《呼兰河传》的朋友,是不是从我的作品里了解了我的压抑,才有意让萧红带我回到身后的村庄?或者,是他们觉得作为一个写作者,必须知道我是谁,我的故乡在哪里,才能在文字里建立起一个自由的艺术王国?我只知道,在我刚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有陌生人专程为我送来萧红的书,是老天的眷顾,是上帝的垂青,是命运的奇迹。

7.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介绍《小窗絮语》便于引出读者送书的情节,为全文的叙写奠定基础,也为下文的自我剖析以及深刻的反思留下伏笔。

B.《呼兰河传》里所描写的村庄,既是野蛮的,却又充满生机,其间有萧红自由自在的灵魂在走动,本文作者读后受到深深的感染。

C.萧红在《呼兰河传》里所描写的村庄,和作者故乡的村庄河谷极为相似,作者在《小窗絮语》中所描写的村庄正是这样的村庄。

D.文章最后用排比句赞颂陌生人的送书行为,既突出了感激之情和《呼兰河传》对自己的影响,也照应了开篇,首尾圆合。

8.作者为什么要说“1986年,通过萧红,我看到了自己的村庄”?

9.作者厌倦城市,赞美农村,可最终可能还是生活在城市里,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呢?

10.本文能给读者带来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看法。 附答案:

1.A(“感觉如昨,感情依旧”的分析不当,文中有“不仅觉得寒意袭人,而且觉得那一股寒水也是拒绝自己的”“看看自己的肚肠还有没有那种冰冽的感性”等句,由此可知作者对易水的感觉并非“如昨”)

2.具体地展现作者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形象地暗示人们忙于现实,忘记了易水及易水精神;为下文“炽日之下,我无法回忆遥遥的易水”作伏笔。

3.这一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结束上文对易水的回忆,又引出下文今天对现实的思考。短句单独成段,意在引起读者注意,不至于忽略,同时又可以使文章节奏分明,脉络清晰。

4.C(“用茅草、芦苇、红柳的明艳和旺盛来衬托原始胡杨林旺盛的生命力”分析不当,手法应为反衬,意在突出原始胡杨林整体上给人的洪荒感)

5.文章是以行踪(汽车前进)为线索,先交代有四台汽车已经出现在它(原始胡杨林)的一侧,再交代汽车在接近这片胡杨林,最后交代四辆汽车终于进入了胡杨林边缘。

6、(1)人生要有甘于寂寞、远避喧嚣的精神,不必羡慕灯红酒绿的生活;(2)人生要有顽强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不必怨天尤人,命运把自己抛到哪里,就要在那里生存下去;(3)追求卓越,超越平庸,把生命推向极至,努力给人以震撼;(4)珍爱生命,决不轻言放弃。(有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7、C(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作者在《小窗絮语》中所描写的村庄正是这样的村庄”表述不当,文中说“可我的情感是厌恶的,憎恨的,我对村庄人事景致的书写是下意识的”。)

8.1986年,肖红《呼兰河传》对于农村的描写唤醒了作者对村庄故乡的情感,不再厌恶和憎恨村庄;(2分)让作者感到村庄里的自由,那里没有城市里程序、秩序,以及假模假样;(2分)使作者懂得自己原本就是村庄里的人,自己的故乡在村庄里。(2分)

9.作者厌倦城市,是因为城市的虚伪和矫情,并没有全盘否认城市;而赞美农村,也仅仅是赞美农村的野性和自由,并未否认农村确实存在的种种欠文明现象。同时,散文不同于科学论文,科学论文必须全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以免别人误解,散文只是一种感情的宣泄。

10.农村在物质文明方面不如城市,但农村的野性和自由远离虚伪和矫情,可以养育我们健康的精神;(2分)人要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故乡在哪里,要带着故乡所养育的精神投向新的生活,而不是从形体到灵魂一起逃离故乡。(2分)在建设与发展的同时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