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6)社会调查研究期末复习资料(2011年7月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196)社会调查研究期末复习资料(2011年7月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察者也可在观察的开始阶段先采取局外观察的方式进行观察,再自然而然地逐步建立与观察对象的关系,由浅入深地参与他们的一些活动,以后随着观察对象与观察者关系的加深,再逐步暴露自己的身份。隐蔽进入的方式就是观察者始终不暴露自己的身份,而是将自己装扮成普通游客或当地居民进入观察现场。对于大多数非参与式观察和一些特殊的参与式观察,这种方式较为适用。

53.观察误差是怎样产生的?如何看待观察误差? 答: 观察误差来自观察主体和观察客体两个方面。 在观察者方面,产生观察误差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观察者的社会价值取向。 第二,观察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第三,观察者的能力、知识与经验。 第四,观察者的心理素质。第五,观察手段。 在观察对象方面,产生观察误差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被观察者的反应。第二,人为的假象。 第三,事物本质的显现程度。

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讲,任何观察都会有一定的误差,而观察误差的大小会对调查结果产生很大影响。 针对造成观察误差的原因,可以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首先要选择合格的观察者,然后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使他们统一思想,掌握有关知识,提高观察能力。在实施观察的过程中,要按照观察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行事。通过这种努力,尽管仍然不可能完全消除观察误差,但是却可以将其减少到最低程度,观察结果也可以做到基本准确。

54.什么是完全参与观察和不完全参与观察?举例说明。

答:完全参与观察,就是观察者完全深入到被观察者的社会群体之中,作为其中一个成员参与这个群体的正常活动进行观察,在整个观察的过程中,被观察群体的成员都相信他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并不知道他是一个观察者。 不完全参与观察,就是观察者是以公开的身份参与到被观察者群体之中,即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个观察者,而且他有时和被观察者共同活动并进行观察,有时又作为旁观者进行观察。 (举例略)

55.如何举例说明某些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哪些适用于参与观察,哪些适用于非参与观察?

提示:找出几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联系这两种观察的特点和优缺点说明归类理由。 .55什么是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完成它们的关键是什么?

答:参与观察也称局内观察,就是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之中,并通过与观察者的共同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参与观察根据参与程度不同,又可分为完全参与观察和不完全参与观察。完成这类观察的关键是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5分)

非参与观察也称局外观察,就是观察者不加人被观察者的群体,不参与他们的活动,完全以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完成这类观察的关键就是要使被观察者意识不到他们正在被观察,保证他们在极其自然的、不受观察者任何干扰的环境中行动,以避免被观察者感到不自在而影响到观察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5分)

29

56、实验法有哪些基本要素?

答:实验法有四个基本要素:一是实验主体,即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实验调查的实验者。二是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即实验调查所要认识的客体及其所处的各种社会条件。三是实验活动,即改变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实践活动,它们有一个专门称谓是“实验激发”。四是实验检测,即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所作的检查和测定。

57、实验法是怎样组成的? 答:一般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一是自变量与因变量。自变量是实验中的激发因素,是引起实验对象变化的原因。因变量是激发因素的受体,是要被解释的现象和变化的结果,在实验中处于关键地位。自变量与因变量在不同的实验中,可以互相转化。 二是实验组与对照组(也叫控制组)。实验组是接受自变量激发的一组对象,对照组则是不接受自变量激发的一组或几组对象。它们在实验之前各方面条件和状态都基本一致。之所以做这种区分,是为了更清楚地看出实验激发对实验对象的影响。

三是前测与后测。前测是进行实验激发之前对实验对象(包括实验组与控制组)所做的测量,后测则是实施实验激发之后对实验对象所做的测量。从两次测量结果的比较中,就能看出实验对象的因变量是否发生了、怎样发生了变化以及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正是实验法关注的焦点。

58、举例说明实验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实验法的基本原理是:实验者假定某些自变量会导致某些因变量的变化,并以验证这种因果关系假设作为实验的主要目标。在实验开始时,先对因变量进行测量(前测),再引入自变量实施激发,然后选择其后的某一个时点对因变量进行再测(后测),比较前后两次测量的结果就可以对原理论假设完全证实或部分证实或证伪。 (举例)

59.在实验中,为何要设置对照组?是否必须有对照组?为什么?

答:对照组虽然不接受自变量激发,但受其他外部因素影响,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也会自然而然地发生某些变化,这些变化都与实验者的因果关系假设毫不相干,因此只有从测量结果中排除这些成分,才能得到准确的实验结论,设置对照组的意义就在于此。但是,并不是凡实验必有对照组,因为在单一组实验中,就不设对照组。

60.实验法的基本程序及其工作内容如何?

答:实验法的实施程序与其他方法大致相同,分为准备工作、具体实施和资料处理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确定实验课题及实验目的;提出理论假设;选取实验对象;选择实验方式和方

30

法;制定实验方案。

实施阶段的工作主要有:前测;引入或改变自变量,对实验组进行实验激发;后测。 资料处理阶段的工作主要有:整理分析资料;撰写实验报告。

61.如何选择选择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

答:一般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按照随机原则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对象总体中个体单位较多、个体之间同质性较强、实验者对调查对象总体情况了解较少的情况。第二种,主观挑选,即由实验者根据实验调查的目的、要求和对调查对象总体情况的了解,有意识地挑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实验。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对象总体中个体单位较少、个体之间异质性较强、实验者对调查对象总体情况了解较多的情况。多数实验调查采用前一种方法,以使各实验组成员的构成及其状况尽可能均等。

62.实验法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实验法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作多种不同的分类。

一、按照实验的组织方式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对照组实验和单一组实验。

二、按照实验的环境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三、按照实验的目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研究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

四、按照实验者和实验对象对于实验激发是否知情,实验法可分为单盲实验和双盲实验。

五、此外,按照调查的内容不同,实验法还可分为心理实验调查、教育实验调查、经济实验调查、法律实验调查、军事实验调查等等。

63.实验法实施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主要有二:

(1)实验者、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选择

实验者除了应具备各类调查研究所共同要求的基本素质外,还应具备一个特殊条件,即要有一定的权威色彩。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要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对象,对于复杂的事物来说,还应该具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代表性。在多数实验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匹配问题,所有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各方面状况应尽可能相同或相似。 (2)实验过程的控制

实验过程的控制主要就是对各类变量的控制。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引入自变量的控制,二是对无关变量的控制。对引入自变量的控制主要是在实验激发的过程中,严格执行设计方案,有计划地、系统地安排实验激发的环境和程度,使它们有序地作用于因变量。无关变量也就是非实验因素,主要来自实验者、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三个方面。对无关变量的控制,就是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努力排除或减少非实验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干扰。

31

总之,通过以上控制手段,虽然不能说可以彻底排除所有非实验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干扰,但实验结论的客观性、准确性能够大大提高,则是可以肯定的。

64.联系某一社会实际,任选一种实验设计,写出具体实施步骤及其结果。

例如选择单一实验组设计。它的操作模式是:一是选择实验对象组成实验组;二是对实验对象进行前测;三是引入自变量进行改变实验对象因变量的实验激发;四是实验后对实验对象进行后测;五是得出实验结论,其公式为:实验效应=后测-前测。

以实验税制改革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为例,并以利润率作为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 第一步,选择实验对象,假定选择甲、乙、丙三个条件基本相同的企业组成实验组。 第二步,前测,即测算实行新税制前一年的利润率,假定是2003年,3个企业平均为8%。 第三步,实验激发,即从2003年底或2004年初起实行新税制。

第四步,后测,即测算实行新税制后一年的利润率,假定是2004年,3个企业平均为12%。 第五步,得出实验结果为:后检测12%-前检测8%=4%。

65.资料整理的原则是什么?

答:第一,真实性原则。第二,合格性原则。第三,准确性原则。第四,完整性原则。第五,系统性原则,是指整理后的资料应尽可能条理化,系统化。第六,统一性原则。第七,简明性原则。第八,新颖性原则。

66、文字资料整理的方法

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定性资料基本上都是文字资料,因此一般也把文字资料整理称作定性资料整理。

由于文字资料在来源上存在差异,所以其整理方法也略有不同。但是通常情况下可划分为审查、分类和汇编三个基本步骤。

对于文字资料的审查,主要解决其真实性、准确性和适用性问题。对于文字资料的分类,就是将资料分门别类,使得繁杂的资料条理化系统化,为找出规律性的联系提供依据。分类的方法有两种,即前分类和后分类。

对于文字资料的的汇编,主要是指根据调查研究的实际要求,对分类完成之后的资料进行汇总、编辑,使之成为能反映调查对象客观情况的系统、完整的材料。

67、数据资料整理的方法

数据资料是调查研究中定量分析的依据,因此数据资料的整理也叫定量资料的整理。

在资料的整理阶段,为了便于得出正确的调查结论,需要对数据资料做进一步的处理,其一般程序包括数字资料检验、分组、汇总和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几个阶段。

检验,主要是对数字资料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进行检验,以确保更加准确的研究结果。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