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训诂学》期末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汉语言文学《训诂学》期末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形容“蒹葭”,当然也可以用来形容“卷耳”。

63、王引之在〈经传释词〉中提出一个重要的训诂原则: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你是如何理解这段话的:指出了训诂的两条原则:

一是释义要联系语言环境。释义要联系语言环境是指解释词要与上下文吻合。例如〈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把“相望”解释成彼此相望相距很近,可以望见,递相望见都不符合释义要联系语言环境的训诂原则。

二是要注意词义的社会性。词的词汇意义不是任何人主观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公众约定俗成并受社会制约的,这是词义的社会性。

例如《诗邶风终风》终风且暴。终王念孙解释为既是符合词义的社会性。而毛传把诗经终风的终解释为终日,是违背了词义社会性的原则,它不明语法致增字解经,是缺乏历史观念。 P263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

左传隐公六年:恶之易之,如火之燎于原。杜预注云:言恶易长,王引之:谓恶之延也。 1王引之认为杜注犯有“增字强释”之弊,为什么?2杜注还有其他弊病吗?为什么

因为1增字强释就是在增字后,意思上与原文不符,增字者是为了迁就已见,不惜违背原意而妄乱增字。易在这里是延长的意思,不是容易的意思。2是望文生训,只就某字的字面加以解说,其实跟原文的意义毫不吻合。它的实质就是把文字和语言混为一谈,没有注意作为语言内在因素的语音。杜注把易理解为容易,就是只就某字的字面加以解说。 P273

章句体训诂的内容:是一种注解形式,意思是离章辨句。特点是不以解释词义为主,而是重在分析和串讲句意、章意、篇意。它在各章末尾总括一下章旨。 1.训诂学的任务是什么?

①“释古今之异言”。---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②“通方俗之殊语”—用通语释方言。③“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2.训估学的内容是什么?

①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②解释文句③分析篇章④分析表达方式⑤分析时空关系。 3.解释文句包含哪内容?

①分析句读(停顿)②疏通句意③阐明语法 4.训诂的实践形式。

①解释语义的专著②音义兼注的专著③形音义合解的专著④注释书⑤其他 简单述说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两者的区别。

读为(读曰)用本字说明假借字、同假字,有时用来注音;读若。(读如)多用来拟声注音。 5.说明今、古文经学派的产生和分歧。

①汉初的经学书籍都是用隶书写的,当时称为今文经或今文经学。②在汉武帝时,人们从孔子墙壁里发现了用六国的古文写的经书,这种经书就叫古文经。③这两种经书只是字体不同,后来形成了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④今文经派认定孔丘之后才有经,古文经派主张六经在孔丘前便存在。 6.什么是笔意,区分笔意与笔势对以形索义有什么影响?

①笔意是能反映字的本义的形体,随着字形的演变,不能反映字的本义的形体就叫笔势。②运用以形索义原则须以笔意为据,若硬以笔势索义,就难免穿凿附会,导致谬误。 7.怎样看待音和义的关系。

①音义关系的偶然性。②音义关系的约定性。③音义关系的回授性。④音义关系的延展性。⑤音义关系的类聚性。⑥音义关系的多元性。

8.因声求义的条件与轨道是什么?

①根据音义关系的偶然性和约定性,一些特征相类似的事物,语音可能相同或相近,比如“少、杪、秒、渺、小”等音同音近的字,都有微小的意义。②因声求义的重要轨道是通假借、明方言、寻语源。 9.怎样析词审义?

①分清词与词组。②分清单纯词与合成词。③分清合成词的合义与偏义。④分清词素结合的固定与自由。⑤分清词素组合的结构方式。

10.简述连绵词的特征。

①一个语素两个音节,是单纯词。②形体不固定。如“望洋”又写作“望羊、望阳”等。③连绵词只能两个字结合起来求解,不能拆开来求解。 11.什么叫互训?

①互训的实质即“用同义词相互训释”。②互训的根据。互训是以训释词和被训释词在词义上的基本共同点为依据的。③互训的类型。即直训、同训、遂训、类训。④互训的局限性,只能表现解释词和被解释词的共同点,不能分辨二者的不同点。⑤互训的发展。 12.互训的类型有哪些?

①互训是甲乙两词互相直接训释。又叫直训。②甲乙两词用丙来训释,叫同训。③甲用乙来训释,乙用丙来训释,甲、乙、丙三词递相为训,又叫递训或转训。④从类属上着眼,有以共名释别(指出某一事物所属的种类)叫类训。 13.义界的实质、原则是什么?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①凡以一句解一字之义者,即谓之义界。②原则是确切而简要地说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③局限性:首先,定义难以下得精确;其次,文字往往冗长。 14.推因的原则、途径是什么?

①推因的原则便是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求词义的由来。②途径便是从实际语言材料中找出“信而有证”的线索来,进而探求其本源。

15.什么是理性的引申?它分哪几类?

①指词义之间因本民族共同的理性认识而发生联系,从而产生引申意义。②可归纳为:a.因果的引申。b.时空的引申。c.反正的引申。d.虚实的引申。

16.词义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社会因素是什么?

①政治观点的进步。②艺术思想的变化。③科学的发达。④社会文化道德观念的变化。 17.词义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语言因素是什么?

①词义的变迁。②上下文的感染。③修辞手法的影响。 18.介绍《方言》的全称、作者、成书的经过。

①周秦时代每年秋天都派人作轻车到各地采集方言,回来加以整理。②杨雄很喜爱方言,曾利用外地人在首都的机会,广泛进行调查访问,积累了可观的材料,历时二十七年,写成了九千字的《方言》。 20.方俗词义难释的原因是什么?

①可以作为引证的材料很缺乏,几乎没有合适的字节、词典可查。②记录当时口语的文字往往有多种写法,而且抄写的人和刻印的人文化水平较低,错别字多。③中古、近古辅音词占多数,但是又没有固定下来,某一语言单位是词还是词组,不容易区分,有时合成词的两个词素的次序不固定,有时出现不规则的略缩语,都使人难以确定词义。④有些来自少数民族的译音词,不容易准确的对译。 21.汉语的外来词包括哪两种?

一种是来自在国内各兄弟民族的,另一种是来自国外的。 22.黄侃说青年必读25种书,是哪25种? 经学十五书,即十三经加《大戴礼记》、《国语》;史学四书:《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典》;子部二书:《庄子》《荀子》;集部二书:《文选》《文心雕龙》;小学二书:《说文》《广韵》。

23.黄侃又专从训诂角度依段玉裁说举“现在完全切用十种根柢书”,是什么?它们又可分类哪四类? ①即《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②a.《尔雅》解释群经之义,是训诂的根本,能明一切训诂。B.《说文》解释文字之原,掌握文字之由来。C.《方言》解释问题不同之语言。D.《释名》解释文字得音之原,掌握声义贯通之理。 24.关于《尔雅》内容及其分类?

按内容分十九类即:释诂第一,释言第二,释训第三,释亲第四,释宫第五,释器第六,释乐第七 ,释天第八,释地第九,释丘第十,释山第十一,释水第十二,释草第十三,释木第十四,释虫第十五,释鱼第十六,释鸟第十七,释兽第十八,释畜第十九。 25.《方言》的价值和影响?

①它保存了两汉相当丰富的口语词汇,为我们研究汉代方言通语的异同,探讨古音的变化,都提供了宝贵的材料。②它还可以使我们从它所收集的词汇里侧面了解当时的某些社会现实,也能让我们知道在今天的口语中还有不少古代词汇成分。③扬雄实事求是地调查人民大众语言的精神和研究古今语言现象的进步方法,对我们也有启示。 26.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是谁?

即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杜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 27.“传”“笺”“正义”“疏”“音义之学”各是什么?

①“传”是对经书的解释。②正义即解释经文,又对前人的注释加以解释,与“疏”相同。③笺是郑玄对《诗经》的解释。④音义即解释注解又解释义音。 28.先秦的训诂有哪些形式?

①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②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哲理或政治主张。③辨析同义词和解释古书字义。 29.两汉的训诂在训诂学史上的地位是怎样的? ①保存下来了大量的随文释义的注解书,《尔雅》出现了,成为训释词义专书之祖。②《方言》出现了,成为比较方言学的先驱。③《说文解字》的问节成为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④《释名》出现了,开了语源学的先河。 30.唐代训诂保守的表现是什么?

唐代的“疏不破注”,训诂学趋于保守,没有新发展比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都是沿习前朝的旧意,没有什么新观点,这一套“正义”强调学有宗主,对于旧注可以有引申生发,但不能另立新说。 31.宋代理学家注释古书的的特点是什么?

①善于阐明义理②敢于创发新义③对音义关系有一定认识,如王子韶的“右文说”,对语法现象有进一步了解。④能利用金石学的成就进行训诂。⑤缺乏求实精神,主观想象多。 32.清代训诂复兴的原因是什么?

①资本主义萌芽及西学东渐。②清代讲究“汉学师承”。③清儒有优良的学风。 33.清代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的特点是什么?

数量多,体例完备。有注释前代训诂专著的,如邵晋涵的《尔雅正义》;有仿效《尔雅》编撰的,如朱骏声的《说雅》有集古代传注汇成一编的,如阮元的《经籍籑诂》;有考订群书,成一家言的,如王念孙的《读书杂志》有贯通音义、探求语源的;有专释虚词、研究语法的等。

34.清代训诂学在质量上更有显著的提高,表现在哪里?

①清代训诂学具有朴素的历史观念。②善于因音求义。③采用了比例比较的方法。④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35.清代训诂学具有朴素的历史观念是如何体现的?

很多训诂家都知道时有古今,地有南北,语言是发展变化的。段玉裁说:“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

36.清代善于由音求义表现在哪?

清以前的训诂学家对音义关系认识是模糊的,对声训从未作过理论说明,有些人还拘于文字的形体,更是隔绝了音义的联系。清代训诂学家提示音义关系的原理。段玉载说:“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王念孙说:“训诂之旨,本于声音”。

37.清代学者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表现在哪里?

他们不盲从旧说,也不妄立新说。破旧说也好,立新说也好,都强调有充分的根据。戴震提出过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一,义理指指导思想;考据指名物制度的考核与校勘、辨伪、工作,词章指讲究语法、修辞、逻辑等,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

38.训诂学今后的任务是什么?

一是实现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二是指导训诂工作,提高训诂工作水平。 39.乾嘉学派值得肯定和借鉴的的是哪些?

①能比较充分地占有资料。②能比较注意古今差别。③能较注意语言的社会性和语言内部的系统性。④能重视有声语言与概念的直接关系。 40.什么是丛书?

丛书是总聚众书而汇刻成一大部的书。分为综合性丛书与专科性丛书两大类。 41.黄侃所列“现存完全切用的十种根柢书”前六种是如何分类的? ①即《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②a.《尔雅》解释群经之义,是训诂的根本,能明一切训诂。B.《说文》解释文字之原,掌握文字之由来。C.《方言》解释问题不同之语言。D.《释名》解释文字得音之原,掌握声义贯通之理。 论述

1.什么是以形索义(形训)?以形索义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以形索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如刀刃的刃,象刀有刃,休息的休,从人从木。注意的问题:①利用对应说文和古文字,因为说文是以形索义的专书,它对一万多个汉字的本义做了归纳,并且绝大多数是正确的,因为古文字出现的时代比说文的小篆要早,字形更能反映本义,纠正说文的不足,如“为人民服务”的“为”字,许慎说本义是母猴,这个解释是错误的,甲骨文的“为”字是用手牵头大象,字的本义是手牵大象帮助人们劳作,这就纠正了说文。②分清笔意与笔势,笔意是能反映字的本义的形体,随着字形的演变,不能反映字的本义的形体就叫笔势。在以形索意时应依据笔意,不能依据笔势。如甲骨文的“为”字就是笔意,而小篆的“为”字就是笔势。③防止望文生训。如“游子不顾反”中的“顾”就是归返、回来的意思,而不理解为“念,想”。 2.怎样看待音和义的关系。

①音义关系的偶然性。音义的结合最初是偶然的。②音义关系的约定性。音和义一旦结合便具有约定性,如大家用“风”字来表示刮风这种现象,就不能再用其它字来表现。③音义关系的回授性。在最早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源词根与根有音近义通的关系。如间,本义是缝隙,引申出中间,后产生了同源词涧,本义是两山之间的水。音与涧就是音近义通的关系。④音义关系的延展性。同一事物的名称,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变体,在音义关系上有脉络可寻。如《方言》记载“蝇”在齐鲁一带称为“羊”,是一种转语。⑤音义关系的类聚性。音近义通的关系不局限于某一两个词,而是具有普遍特性。如“攸”声的字(词)多含有长的意思。⑥音义关系的多元性。某一个音素所联系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某一意思也可不同的音素来表达。

3.简单介绍从声训右文说到音近义通的发展。

①声训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进行训释,推求事物得名之由,注重单个词的音义关系。②右文说从一组词的角度出发,认为凡是具有同一声符的字词,含有共同的意义音素,右文说从形声字的声符和字意的关系入手,系统的研究汉字,揭示了汉字孳乳变易的某些特征。但仍然局限于形体。如以“戋”为声旁的字都有小的义,有“攸”为声旁的都有长的意思,以“农”为声旁的都有多的意思。③音近义通,是清代学者广泛使用的术语,指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就相通,摆托了汉字形体的限度,具有科学的语言学意义,但也不可滥用,如明声母的字“暮、墓、晚”就表示与黑暗有关的意思,阳部字如“亮、旺、强”都有明亮的意思。 4.怎样看清词义的历史范畴?(如简答不用举例)。

①词义又有历史性,是历史范畴,它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运用而逐渐演变。它一方面继承、充实、深化,一方面扩大、缩小、转移。如古代的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后就泛指江河。这就是词的扩大。词的缩小如古代“禽”指飞禽走兽,现指飞禽。转移,如寺庙的寺,古代指官府中官员办公的地方,后佛经传入中国安放于白马寺,后就为寺庙、寺院。涕,古代指眼泪,现指鼻涕。②无论是继承、充实、深化现象,还是扩大、缩小、转移现象,总的方向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粗疏到精细。如果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已经不存在,自然也不被使用,只存在于特定的文献中了。 5.论本义与余义的关系?

①凡是每一个字都有本义,又有引申义和假借义,构成了词义系统。②只知道本义抛开引申义和假借义,这是一种片面性。③只知道引申义和假借义,抛开本义,这又是一种片面性。④这两种版面性都不能研究好古代文献。如道路的“道”,形声字,它的本义即道路,引申义有道理、方法、假借义有和尚、老道。 6.什么是词义的引申?分析词义的引申的系统性。

①即指一个词由本义推演而形成新的意义。如“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义有道理、方法等。②词义的系统性大致归纳为下列理性、形比、礼俗等三种。A.理性的引申指词义之间因本民族共同的理性认识而发生联系,从而产生引申意义。如习,本义是反复地飞,引申为反复练习、实习、温习。B时空的引申。C反正的引申。D.虚实的引申。如果字,引申为果真。③形比的引申。事物之间有外闻的偶然的相似,就使词义可以作形似类比的引申。如“斗”原是一种酒器,天上北斗跟它形状相似,引申有了北斗星。的意思。④礼俗的引申。如“祭“的本义是残杀,由于古代宗庙祭祀要杀牲作为祭品,所以“祭”的引申义就成了祭礼的“祭”了。 7.论述《说文》的释义体。

①《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②下面用“某也”的格式来释义,凡说“某,某也”,都是讲字义的,如凡说“象某,从某”都是讲字形的,如刃,象刀有刃。休,从人从木。③有不少字的解说必须承篆文来连读才能领会它的意义。如,参,商星也。应解为:参商,星也。④用“读若”“某声”说明字的读音。如哙,读若快。江,从水工声。 8.试论对《说文》整理研究的情况? ①唐代李阳冰首先刊订《说文解字》,完成20卷。②许锴撰写了《说文系传》即小徐本,对李阳冰的错误有所批评。③徐铉奉昭校订《说文》即大徐本,他增加了反切,增加了新附字和注释。④二徐都把原许的15篇分为30卷。⑤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成就较大的有四家,即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杜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⑥近人丁福保鉴于研究《说文》的著述繁多,乃编《说文解字诂林》,在下

面罗列诸家说法。

9.试论裴松之的《三国志》的特点。

①它以考核史实为主,对史实多有补充和辨证。引书达二百余种,注文是正文三倍。②注文内容着重四个方面:一、应载而未载的史事,加以增补。二、同是一事,说法歧异,则采录异闻;三、对错误的记载予以纠正。四、对史事和陈寿的不正确看法进行评论。

10.从魏晋到隋唐,训诂内容比两汉有所发展,体现在哪里?(如简答只答要点) ①一是注释中充实史料,如裴松之注的《三国志》,注文是正文的三部。②阐发哲理,如郭象注《庄子》③注意汇集众说或网罗异义。如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汇集了200多家的注音释义。④考证故实用典。如李善注《文选》。 11.清代训诂复兴的原因是什么?

①从政治、经济国素看,清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乾嘉学派的产生,有利诂学的发展。②从文化因素看,清代对知识分子采取了镇压和怀柔两种政策,而这两条道路又都离不开训诂学。③语言学、语法学的进步也促进了训诂学的发展,清代学者利用了宋朝以来古音学研究的成果,并加以发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清代的训诂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古音学取得的成就。 12.清代训诂复兴的表现是什么?

①清代学者为群书所作的注疏数量特别多,如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焦循的《孟子正义》等。②数量多,体例完备。有注释前代训诂专著的,如邵晋涵的《尔雅正义》;有仿效《尔雅》编撰的,如朱骏声的《说雅》有集古代传注汇成一编的,如阮元的《经籍籑诂》;有考订群书,成一家言的,如王念孙的《读书杂志》有贯通音义、探求语源的;有专释虚词、研究语法的等。③清代也有不少专门研究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著作,如杭世骏的《续方言》。 13.试论训诂学今后的任务。

一是实现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二是指导训诂工作,提高训诂工作水平。要完成这两大任务必须做到:①在科学的语言理论指导下,继承前人的训诂成果,综合运用多种训诂手段搞好训诂工作,分析古代书面语言里的具体情况。②不断学习和吸取国外语言学的先进理论和有关的研究成果。③建立中国训诂学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科学方法论。④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训诂学工作者的队伍。⑤做好训诂学的普及工作。 14.举例说明古诗中存在的忌讳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忌讳由来已久。国讳,避讳皇帝的意思。如秦始皇名政,以“正月”为“端月”。吕后名雉,改雉为野鸡。唐太宗名世民,“三世”变为“三代”,“生民”变成“生人”。②家讳。对亲属长辈的避讳。如李贺之父名“晋肃”,跟“进士”同音,所以李贺未参加进士考试。③对所厌恶的事的忌讳。如皇帝去世叫崩,去厕所称更衣、出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