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雷教育心理学学习笔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莫雷教育心理学学习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榜样教育(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及其后果了解哪些行为是有价值的)优于单纯的说服教育; 2.教师言行一致时,其示范行为能对学生产生更有效的影响,言行不一时,学生会根据教师行为表现去做,而不是根据教师言语教导去做; 3.警惕体罚带来的负面效应;

4.注意大众传媒对儿童道德行为的影响; 5.注意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

第五节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 品德形成的实质和过程

1.品德形成的实质:是内化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形成个人社会行为的心理调节机制的过程。 2.品德形成的过程:按内化水平不同,分为三个阶段,即对社会规范的依从、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对社会规范的信奉。 二. 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

1.一般认知能力;2.交往需要与合作经验;3.个人原有的信念;4.社会道德环境;5.强化与惩罚。 三. 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

道德认识的形成包括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评价的发展。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信念有赖于多种条件: 1.教育者言行一致;

2.获得与道德规范要求相符的道德经验; 3.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 4.获得社会反馈。 四. 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

1.将学生道德观念与一定的情绪体验相结合; 2.引导学生从事道德实践;

3.利用优秀文艺作品,引导学生情感的共鸣; 4.对道德情境作出正确评价; 5.重视教师的情绪感化作用; 6.开展移情训练。

五. 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培养

道德行为的形成涉及特定情境中行为动机的产生、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习惯的养成等多方面内容。

第三篇 影响学习的因素

第九章 影响学习的动机因素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一. 动机的性质及相关概念

1.动机的性质: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指引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 2.动机的相关概念:需要与驱力、好奇与习惯、态度与兴趣、意志与价值观、刺激与诱因。 3.动机的类别:生理性动机(与生俱来)、心理性动机(经学习而获得) 二. 学习动机及其分类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教师设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 1.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分为正确(高尚)的学习动机和错误(低下)的学习动机; 2.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时间长短,分为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和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 3.根据学习动机的范围,分为普遍型学习动机和偏重型学习动机; 4.根据学习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三.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1.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对学习行为的启动、维持;对学习过程的监控。

2.学习动机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总体而言,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佳。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当学习动机的强度处于最佳水平时,才能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较容易的任务中,中等偏高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最好;较困难的任务中,中等偏低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最好;中等难度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水平,学习效果最好,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

一. 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

基本观点:行为是由驱力所推动的,而驱力是由生理上的需要而产生。 在教育上的意义:采用强化原则,通过奖惩措施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不足之处:无从培养学习热情;趋奖避罚的想法对全体学生都不利;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易产生学习迁移。

二. 人本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

基本观点:所有学生都有学习动机,如何使所有学生的学习动机专注于学校的功课上,是教学的关键。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培养和谐的教室气氛,是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条件。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基本需要,又称缺失需要,是成长需要的基础,一旦获得满足,需要强度就减降;而成长需要的强度因获得满足而增强。学习动机就属于成长需要中的求知需要。 高峰体验,是指个人自我实现之前的一种喜悦感觉。

需要层次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1.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缺失性需要获得满足,才会自发性地继续成长;2.家长与教师配合良好,学生不愁吃穿,接纳尊重,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3.学生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尊重的需要;4.学生本身具有两股潜力,一是进取向上,一是退缩逃避,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来影响学生的选择。 三.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

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在教育上的意义:给学生的任务不应太难,也不应太容易;成功必须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但又不是唾手可得的。 四. 学习动机的归因理论

一般情况下,人们把自己经历过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其他。韦纳把六项因素归入三个维度:

1.因素来源:能力、努力、身体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属于外控; 2.稳定性:能力、工作难度是稳定的,其他不稳定; 3.可控性:努力是可控的,其他各项是不可控的。

在教育上的意义:通过学生的自我归因可预测此后的学习动机;学生的自我归因未必正确,却是重要的;长期消极的归因不利于学生个性成长;教师的反馈是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 五. 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其形成有四个来源: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

自我效能感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和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已习得行为的表现;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在学校里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可促使学生付出更多努力,坚持完成任务,促进学生学习。 六. 学习动机的自我价值论 基本观点:

1.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

2.个人把成功看作是能力的展现,而不是努力的结果; 3.成功难以追求,则以逃避失败来维持自我价值; 4.学生对能力与努力的归因随年级而转移 在教育上的意义:

1.反映了教育的反效果:能力高的学生未必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随年级升高而降低; 2.根据现实问题思考教育目标:学生的现实问题是,在功课上如何通过学习获得成功免于失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目标,培养其学习动机,是教育的最近期、最重要的目的。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

一. 学校教育环境的现实

1.重知识的教学活动;2.齐一化的学习进程;3.升学率与分数主义。以上现实都不利于学习动机的培养。 二. 有利于培养学习动机的理想条件 1.从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 2.从基本需要提升到成长需要; 3.从需要满足发展到价值追求; 4.从成败经历中学到合理归因。

三. 培养学习动机的原则

1.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习动机; 2.先求满足学生的缺失性动机;

3.让学生确切了解学习的性质:学什么?如何学?怎样考? 4.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 5.善于利用反馈激发学生士气。 四. 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一是向学生证明所学内容的用处,二是创设问题情境。 2.设置合适的目标:目标由个体自己设定,通常会付出更多的努力。

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选择难易合适的任务,不断获得成功体验;观看或想象与自己差不多的学生的成功操作,获得替代性经验和强化。

4.训练归因:做努力归因时联系现实,做现实归因时强调努力。 五. 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表达明确的期望;

2.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频繁地给予小奖励比偶尔给予大奖励更能促进学生学习。 3.合理运用外部奖赏:对那些缺乏内部动机的活动予以物质奖励,能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 4.有效地运用表扬:表扬要针对某一行为结果,且具体可信,要针对优于常规水平的行为。

第十章 影响学习的认知与人格因素

第一节 认知发展与学习

一. 认知发展的含义

1.认知发展的概念: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等方面。认知发展,是指个体的认知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 2.认知发展的条件

(1)遗传素质:是个体通过遗传获得的与前辈相似的生物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等。是认知发展的必要生物前提;

(2)生理成熟:是机体生长发育,特别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过程。是认知发展的基础; 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为个体认知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3)环境和教育:对认知发展起决定作用。环境和教育(外因)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学习需要与个体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内因,外因与内因相互作用,促进个体的认知发展。

3.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二. 认知发展的阶段

1.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2.布鲁纳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动作式、映象式、符号式三个阶段。 三. 认知发展对学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