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工程学(2)》 排水工程(下册)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必修课)结课考试复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水质工程学(2)》 排水工程(下册)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必修课)结课考试复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

20.AB法污水处理工艺:是吸附-生物降解工艺的简称。

※主要特征:

①全系统共分预处理段、A段、B段等3段。在预处理段只设格栅、沉砂池等简易处理设备,不设初沉池。

②A段由吸附池和中间沉淀池组成,B段则由曝气池及二次沉淀池所组成。

③A段与B段各自拥有独立的污泥回流系统,两段完全分开,每段能够培育出各自独特的,适于本段水质特征的微生物种群。

A:

①A段连续不断地从排水系统中接受污水,同时也接种在排水系统中存活的微生物种群。

②A段负荷高,为增殖速度快的微生物种群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③A段污泥产率高,并有一定的吸附能力,A段对污染物的去除,主要依靠生物污泥的吸附作用。

④A段对负荷、温度、pH值以及毒性等作用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⑤BOD-污泥负荷:2~6kgBOD/(kgMLSS·d) 污泥龄:0.3~0.5d 水力停留时间:30min

吸附池DO浓度:0.2~0.7mg/L B:

Word专业资料

.

①B段的净化功能可以充分发挥。 ②去除有机污染物是B段的主要功能。

③B段的污泥龄较长,具有产生硝化反应的条件。 ④B段承受的负荷为总负荷的30%~60%。

※B段的各项功能、效应的发挥,都是以A段正常运行为首要条件的。 ⑤BOD-污泥负荷:0.15~0.3kgBOD/(kgMLSS·d) 污泥龄:15~20d 水力停留时间:2~3h

曝气池混合液DO浓度:1~2mg/L

21.曝气理论

氧转移原理 公式:

使增加的方法:

①增加KLa:增加曝气量;增加液体紊流程度;改善曝气装置使气泡减少。 ②增加Cs:纯氧曝气,深水、深井曝气。 ③减小C:紊流程度上升。

△氧转移的影响因素:①污水水质;②氧分压;③水温。 ※污水水质:

Word专业资料

.

※水温:

KLa值因T上升而增大,但液相中氧的浓度梯度却有所降低。水温对氧转移有两种相反的影响,但并不能两相抵消。总的来说,水温降低有利于氧的转移。

在运行正常的曝气池,当混合液在15~30℃围时,混合液DO浓度C能够保持在1.5~2.0mg/L左右。

22.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运行和保护

运行:

①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在验收后正式投产前的首要工作是培养与驯化活性污泥。 ②活性污泥培训成熟后,就开始试运行。 ③试运行确定最佳条件后,即可转入正常运行。

维护(异常情况)

①污泥膨胀:为防止污泥膨胀,首先应加强操作管理。如发现不正常现象,就需立即采取预防措施。当污泥发生膨胀后,解决的办法可针对引起膨胀的原因采取措施:可适当提高MLSS值,以调整负荷;可投加硝化污泥液或N、P等成分;可投加石灰等调节pH;可投加5~10mg/L FeCl3,帮助絮凝,刺激菌胶团生长等。

②污泥解体:当鉴别出是运行方面的问题时,应对污水量、回流污泥量、空气量和排泥状态以及SV%、MLSS、DO、Ns等多项指标进行检查,加以调整。当确定是污水中混入

Word专业资料

.

有毒物质时,应考虑这是新的工业废水混入的结果,需查明来源,责成其按国家排放标准进行局部处理。

③污泥孵化:防止措施有:安设不使污泥外溢的浮渣清楚设备;消除沉淀池的死角地区;加大池底坡度或改进池底刮泥设备,不使污泥滞留于池底。

④污泥上浮:应增加污泥回流量或及时排除剩余污泥,在脱氮之前即将污泥排除;或降低混合液污泥浓度,缩短污泥龄和降低DO等,使之不进行到硝化阶段。

⑤泡沫问题:分段注水以提高混合液浓度;进行喷水或投加除沫剂等。

23.生物膜对有机物的降解过程

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由流动水层传递给附着水层,然后进入生物膜,并通过细菌的代活动而被降解。

24.生物膜处理法的主要特征

生物相特征:

①参与净化反应微生物多样化; ②生物的食物链长;

③能够存活世代时间较长的微生物; ④分段运行与优占种属。

工艺特征:

①对水质、水量变动有较强的适应性; ②污泥沉降性能良好,宜于固液分离;

Word专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