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套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套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年级 主备 七年级 晏咏东 学科 地理 教 学 内 容 课题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2) 课时 1 授课人 授课 时间 世界的地形(2) 知识目标:1、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 2、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它在使用时有哪些优点以及如何使用及如何阅读地形图; 能力目标:1、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典型的平原、高原、山地、盆教学地等地形类型。 目标 2、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高山带的分布规律,能对照地图说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在的大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1、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的基本概念。 2、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 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1.海拔2、相对高度、3、五种陆地基本地形4、世界之最 引入新课: 要了解地形,就要有工具,立体的地球仪不常见,沙盘模型更少见,而且都不便于携带。 所以人们就研究出一种把地形表现在平面当中的方法——地形图 创设情境 提出假设 启发学生思考 讲授新课: 一.地形图 1.等高线;在陆地上把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起来就叫等高线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地形图中的基本要素。 2.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绘制成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高低起伏,一目了然) 比较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依次比较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找到地形图与普通地图的差别 理解等高线的定义及绘制方法。 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二.海底地形 1.等深线 24 教学过程

2.大陆架 3.大陆坡 4.海沟 5.大洋中脊 指导读图,简单介绍 等深线的定义通过类比达到知识的迁移 过渡:在“世界地形图”当中就是利用分层设色表现了世界陆地、海洋的高度和深度指导读图,简单介绍 等深线的定义通过类比达到知识的迁移 三.世界两大山脉带 1.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 (1)东岸:北美洲—落基山脉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最长山脉) 合称:科第勒拉山系(最长山系) (2)西岸: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 2.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山脉带 (1)喜马拉雅山脉(亚洲)(最高山脉) 珠穆朗玛峰(最高山峰) (2)阿尔卑斯山脉(欧洲) (3)阿特拉斯山脉(非洲) 课堂小结:利用板书总结所学内容 课后作业:布置反复看图 指导读图,分析山脉的位置 1、学看地形图 2、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制作原理、着色规律、优点、缺点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大洲与大洋的位置关系

25

26

年级 主备 七年级 晏咏东 学科 地理 教 学 内 容 课题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3) 课时 1 授课人 授课 时间 世界的地形(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图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从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1.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 2.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1.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图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3.初步学会从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教学难点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等高线、世界两大山脉带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八.学看地形图 1.看图名 通过图名了解地图的类型、位置、范围 2.看方向 复习前面所学知识 3.看比例尺 进行实际量算 4.看图例 (1)等高线的读数——颜色的深浅 陆地上随着海拔的升高,颜色由绿色系过渡到黄色系在过渡到红褐色系。绿色越深,海拔越低,越趋向于黄色、红色,颜色越深海拔越高。 海洋用蓝色表示,蓝色越深,海底越深 (1)等高线的分布(疏密)——颜色的多少 等高线越密集,地面起伏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地面越平坦 (3)等高线的走向 判断当等高线圈闭,出现的地形区 山脉的走向等 山地的各组成部分 (1)山峰:(山顶)山的最高处 27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