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筒加工工艺课程设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套筒加工工艺课程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四章 零件的工艺方案及加工方案

四、工艺规程设计

(一).选择定位基准:

1).粗基准的选择:以零件的右端面为主要的定位粗基准,以两个外圆表

面为辅助粗基准。

2).精基准的选择:考虑要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装夹准确方便,依据“基准重合”原则和“基准统一”原则,以中心轴线为主要的定位精基准,以两端面为辅助的定位精基准。

(二). 加工方案的制定:

4.1 加工顺序

工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路线中,要经过切削加工、热处理和辅助工序。因此,在拟定工艺路线时,必须全面地把切削加工、热处理和辅助工序一起考虑合理安排。

4.1.1 机械加工工序的安排原则 (1)先加工基准面

选择为精基准的表面,应该安排起始工序先进行加工,以便尽快为后续

工序提供精基准。 这有利于保证加工精度。

(2)划分加工阶段

根据加工质量的要求常划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

由于工件的加工质量要求不是很高,所以划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三个阶段。

(3)先面后孔

对于箱体、支架和连杆等工件,应先加工面后加工孔。这是因为平面的轮廓平整,安放和定位比较稳定可靠,若先加工好平面,就以平面定位孔,保证平面和孔的位置精度。此外,由于平面先加工好了,给平面上的孔加工也带来方便,使刀具的初始切削条件能得到改善。

(4)次要表面穿插在各加工阶段进行

2).热处理工序安排原则

①退火与正火:属于毛坯预备性热处理,应安排在机械加工之前进行。 ②时效:为了消除残佘应力,对于尺寸大、结构复杂的铸件需在在粗加工前、 后各安排一次时效处理;对于一般铸件在铸造后或粗加工后安排一次时效处理;对于精度要求高的铸件,在半精加工前、后务必安排一次时效处理;对于精度高、刚度差的零件,在粗车、粗磨半精磨后各需安排一次时效处理。

③淬火:淬火后工件硬度提高且易变形,应安排在精加工阶段的磨削加工前进行。

④渗碳:渗碳易产生变形,应安排在精加工前进行。为控制渗碳层厚度,渗碳前需要安排精加工。

⑤氮化:一般安排在工艺过程的后部、该表面的最终加工之前,氮化处理前应调质。

3). 确定工序集中于分散

(1)工序集中

工序集中就是将零件的加工集中在少数几道工序中完成,每道工序加工内容多,工艺路线短。其主要特点是:

①可以采用高效机床和工艺装备,生产率高;

②减少了设备数量以及操作工人人数和占地面积,节省人力、物力; ③减少了工件安装次数,利于保证表面间的位置精度;

④采用的工装设备结构复杂,调整维修较困难,生产准备工作量大。 (2)工序分散

工序分散就是将零件的加工分散到很多道工序内完成,每道工序加工的内容少,工艺路线很长。其主要特点是:

①设备和工艺装备比较简单,便于调整,容易适应产品的变换; ②对工人的技术要求较低;

③可以采用最合理的切削用量,减少机动时间

④所需设备和工艺装备的数目多,操作工人多,占地面积大。

在拟定工艺路线时,工序集中或分散的程度,主要取决于生产规模、零件的结构特点和技术要求,有时,还要考虑各工序生产节拍的一致性。一般情况下,单件小批生产时,只能工序集中,在一台普通机床上加工出尽量多的表面;大批大量生产时,既可以采用多刀、多轴等高效、自动机床,将工序集中,也可以将工序分散后组织流水生产。批量生产应尽可能采用效率较高的半自动机床,使工序适当集中,从而有效地提高生产率。

根据上述工序安排的原则,可将套筒的加工顺序安排如下:

第一步,毛坯, 第二步,车左右端面; 第三步,车外圆; 第四步,加工轴向通孔; 第五步,加工台阶孔;

第六步,加工径向通孔; 第七步,加工槽; 第八步,攻内螺纹; 第九步,检验入库

2.各加工表面加工阶段的划分

在加工过程中,正确选择加工方法,不但能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降低生产成本。

根据套筒零件的表面粗糙度值和尺寸公差等级,各加工表面加工阶段划分如下:

加工位置 左端面 右端面 加工阶段划分 粗车 粗车—半精车—精车 Φ132外圆 Φ95外圆 Φ85X49、Φ93X4槽 Φ60轴向通孔 Φ40两处通孔 M6X12内螺纹 1X60°、16X85槽 右端面Φ93X8台阶孔 粗车 粗车—半精车—精车 粗车 钻—半精镗—精镗 钻 钻—攻丝 铣 粗镗—半精镗—精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