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俊芳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1张俊芳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人类在改造世界包括改造人自身的对象性活动中所展示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尺度的方面及其成果,是人类所创造的“人工世界”及其人化形式。文化的内涵既体现在人们的活动成果和活动方式中,也体现在人们的精神生产、观念形态和思维方式中。③文化作为自然的人化,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概念区分)

(2)文化的主要功能:①知识传承功能。②教化、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③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④认识功能。人类的认识过程总是受到文化现象的制约和规范。⑤建构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 117、努力创建先进文化。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它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就是促进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把我国建设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

118.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新增、选择) (1)文明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积极成果和财富的总和。

(2)人类文明主要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经济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政治文明是在政治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精神文明是在文化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

(3)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文明与文明形态,文明形态是文明的具体表现形式) 119、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

(1)社会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由人们有目的的活动构成的。人的自觉活动是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动和活动。 (2)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已。”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同时又是历史的“剧中人”。

(3)社会规律存在并实践于人的活动之中,但社会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客观性根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性。

(4)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是可以统一起来的,这就是尊重社会规律和发挥自觉能动性的统一。

(5)割裂二者的关系犯“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两种错误(唯心史观的两种理论表现):“唯意志论”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自觉活动,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宿命论”则夸大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人的自觉活动,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120、社会进程是无数交错的力量形成的历史“合力”。

(1)历史合力的观点是恩格斯概括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历史进程的形成和趋势的基本思想。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总是从许多单个人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历史的最终结果就是由无数交错的力量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合力”造成的。

(3)每个人的意志都融在这一总的合力中,都对合力起着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作用。 (4)历史“合力”的观点揭示了历史形成中的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 (5)历史“合力”的观点透过历史中的偶然因素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6)历史“合力”的观点揭示了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个人的意志及其活动对历史发展也具有一定作用。

(7)社会历史进程既包含人的主观意志,即主观能动性,又具有客观规律性,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12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背诵)党群关系

(1)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大多数。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历史活动的主要担当者和体现者。

(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4)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它们的实践经验是精神财富的源泉,同时人民群众也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5)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 (6)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7)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122、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

(1)个人是相对于社会而言的个体。个人包括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对社会发展起着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是指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2)杰出人物是指那些对历史发展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指政治上的领袖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3)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他们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发起者、策划者。②他们也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③杰出人物对某些具体事件不仅有深刻影响,能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有时甚至是起了决定性作用。④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重大作用,但只能对历史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而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他们的活动受历史条件制约。

123、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党群关系)

(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它包括:坚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二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不管到什么时候,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使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立于不败之地。

124、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05年已出题)

(1)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紧要。 (2)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 125、什么是社会形态?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的意义。

(1)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复杂的过程;社会形态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种社会形态。

(2)社会形态理论的意义:①这一理论指出社会形态是统一的有机整体。我们只有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区分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才能发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本质和规律。②这一理论指出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从而提供了把握历史规律的可靠根据。 126、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规律性、必然性)和主体的选择性(能动性)。

(1)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指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必然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性。

(2)历史主体的选择性是指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历史主体不仅要使自己的活动符合客观对象的尺度,而且也按照自己的需要、目的和尺度,影响和改造客体,使客体产生适合于主体的效益。

(3)历史主体的选择性与历史决定性的统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的选择性并不是对社会发展决定性的否定,相反,主体的选择性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内在统一的,是一致的。 127、人的本质。(选择)

(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马克思就是从社会关系即社会性出发揭示人的本质的。资产阶级“人性论”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生物属性。 (2)规定人的本质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资产阶级“人性论”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抽象的共性。 (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宣扬永恒不变的人性。

(4)在阶级社会,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资产阶级“人性论”宣扬超阶级的“人性论”。

128、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1)人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存在。(选择)

(2)人的价值关系就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3)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内容。①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②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4)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应是两方面内容的结合。唯物史观在二者的关系问题上首先强调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即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

(5)人的价值最基本的关系是工具和目的的关系。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使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129、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新增)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变革,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2)社会主义实践表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都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所决定的。

(3)由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但是,没有起点就没有终点,这个起点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通过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 二、模拟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宇宙之砖”、“万物的始基”、“原初物质”的哲学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近代唯物主义 D.宗教哲学 答案:(A)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 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把实践理解为对象性活动答案:(D)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意 D.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答案:(D)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答案:(C)

5.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 答案:(B)

6. 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D)

7.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 A.多元论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答案:(D)

8.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两种不同回答 B.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 D.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 答案:(B)

9.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 B.经验主义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