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俊芳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1张俊芳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4.“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参考答案】

(1)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资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唯物史观认为,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成员都是目的又是手段,彼此之间都是互相服务的,始终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2)马克思提出,每个人只有作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每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目的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3)如果片面谈论人是目的,实质上是把白己当作目的,把他人和社会变成满足自己欲望的手段。这是一种极端自私的人生价值观。 25 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答案】

(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在各个方面的充分或最大限度的发展。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2)由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但是,没有起点就没有终点,这个起点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变革,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实践表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都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所决定的。

附录:

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易出题的有关哲学家或哲学派别的命题、论断和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哲学问题的经典论断 1、“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马、恩) 2、“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马、恩) 3、“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马、恩) 4、“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列宁) 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恩) 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 7、“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斯大林) 8、“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马、恩) 9、“头脑的辩证法只是观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运动形式的反映。”(马、恩) 10、“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 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运动的反映而已。”(马、恩) 11、“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列宁) 12、“辩证法对观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对观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观存事 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马、恩) 13、“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马、恩) 14、“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末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马恩) 15、“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性的东西,是一种 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马、恩) 16、“本质在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列宁)

17、“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列宁) 18、“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恩) 19、“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 20、“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 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就会变成物质力量。”(马、恩) 21、“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马、恩) 22、“人的思维既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马、恩)

23、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恩) 。 24、“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列宁) 25、“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马、恩) 26、“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愈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马、恩) 27、“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毛泽东) 〖JP〗 28、“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列宁) 2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马、恩) 30、“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列宁) 3l、“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列宁) 3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恩) 33、“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恩) 34、“人的本质,在其观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恩) 35、“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马、恩) 36、“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己。”(马、恩) 37、“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捉琴。”(马、恩) (二)中、西哲学史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典型命题列举 1、“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苟子) 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4、“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

5、\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王充) 6、“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张载) 7、“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刘禹锡) 8、“水是万物的始基。”(古希腊泰勒斯) 9、“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10、“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三)中、西哲学史上古代自发辩证法典型命题列举 1、“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易经》,指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指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是一种普遍现象。) 3、“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易